跨界联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三阳南货
文化想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就要打破次元,融入到年轻群体中去。以故宫、敦煌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们,相继突破次元壁,携手不少知名品牌,玩起了跨界联名。消费者得以通过一种更亲近、更日常的方式走进传统文化。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紧随时代潮流,将童书《儿童中国简史·餐桌上的五千年(漫画版)》和孩子喜欢的节日特色糕点结合,做跨行业联名的尝试,将图书的阅读价值赋能在三阳南货的海派糕点上,让孩子过佳节,吃美食,学知识。
右滑get更多美味
三阳南货店始创于清同治九年(年),取其“三阳从地起,五福自天来”的意境,主要以宁式糕饼、南北干货、火腿腌腊制品为特色。
三阳在糕点制作上吸收苏浙等糕点派系的特色,数百年来,在糕点生产工艺上不断推陈出新,自成一体,打造了海派宁式糕点。宁式糕点选料讲究,工艺精细,纯手工制作,根据季节与时令交替上市不同品种,南北货品种齐全、等级分明、质量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三阳宁式糕点制作技艺被认定为上海市黄浦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上海这块“海纳百川”的土地上生生不息,至今已经传承到了第六代。
右滑get更多美味
奶油蔓越莓酥、奶油芝士酥、奶油葡萄酥、奶油咖啡塔酥……各种各样的酥点是美食江湖中绕不过的一道坎,它们精致可口,不但带给给人视觉享受,还带给人们甜蜜的美食体验。
那现在来考考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中国的“酥”,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酥、酪为代表的乳制品就已经出现了,起初,这些乳制品只有地位尊贵的人才能吃到。后来,随着生产力和加工水平的发展,酥便“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元朝人喜欢在茶水里加入酥油,有时还会加一点盐,制成酥油茶。
酥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不小的地位,比如成语“醍醐灌顶”,也与“酥”有关。
醍醐,古时指从酥酪中提炼出的油,味道很美,在元朝深受欢迎。灌顶,浇到头上。这个成语比喻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关于酥,还有两个有趣的小故事。
“一合酥”
这个故事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进贡了一盒酥,在当时那可是很宝贵的美食。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不久,杨修看见了,竟然拿来勺子跟大家把酥吃光了。曹操得知后,追问原因。杨修说:“盒子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曹操表面上没计较,显得很大度,心里却对杨修厌恶透顶。而杨修,最终因多次冒犯曹操而被处死了。
“千层酥”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被多国围攻,情况十分危急。大将田单挑选了头强健的耕牛,分别在牛犄角、牛尾巴上系上尖刀和浸油的干草。一天夜里,他下令点燃干草,把牛群赶向敌军的大营。在火牛的帮助下,齐军大获全胜。百姓为了庆贺这场胜利,制成了个彩色面牛犒劳将士。这些面牛就是最初的千层酥。
《儿童中国简史·餐桌上的五千年(漫画版)》一书以“吃”这一兴趣点为切入口,以五千年时间线为脉络,点面结合的展示了中华饮食的历史演变和习俗文化发展,以及中国各地的美食小吃和饮食礼仪。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犹如大海,古老而辽阔。希望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叙述和直观形象的绘图,能给小读者带来富有趣味和收获新知的阅读体验。一本书,带你“吃”透中华上下五千年。
此外,针对儿童的学习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专门为这次联名配套了对应的音频,打破孩子识字量有限的壁垒,引导式地让孩子们尝试自主阅读。孩子最擅长的是模仿,当他们阅读时,如果有配套的音频,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循序渐进养成阅读习惯,更可以让孩子体会中文的韵律美,以及如何用声音来表达情感。
这次与三阳南货的跨行业、跨媒体的联名,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融合出版的一次尝试,希望在未来,能和三阳南货一起,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本次联名款糕点销售门店
三阳南货
南京东路旗舰店
(南京东路号)
江西中路店
(江西中路号)
浦驰路店
(浦驰路号)
淞南店
(淞南路号)
还不快来get同款~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消保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