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享用一顿兼具美味与营养的早餐,对于健康是有正面帮助的,而有别于现代社会饮食种类多元,古代社会能选择的食物,就相对单薄,那身为一国之君,天天能品尝御膳皇帝又是吃些什么东西呢?日前,中国就有历史学者揭密了朱元璋的“早餐菜单”。
▲朱元璋在历史剧中的形象。(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一般对于皇帝伙食的印象,都是由御膳坊制作,不过那是清朝才有的名称,明朝前期,皇帝的伙食单位,叫做“光禄寺”。
据史书记载,洪武元年(年)改宣徽院为光禄寺,永乐年间光禄寺位于北京皇城东安门内,明代光禄寺负责的是御膳食材的采买,凡祭飨、宴劳、酒醴、膳羞之事,都由光禄寺“辨其名数,会其出入,量其丰约,以听于礼部。”,食材的来源是上林苑,岁取孳生鹅一万八千只、鸭八千只、鸡五千只。
光禄寺的司牧局设有乳牛厂,供应皇室牛乳及乳制品,另外顺天府宛平县每年须上贡核桃百斤,红枣百斤,另外上林苑四署供给不足时,光禄寺需要向京城铺行买办,洪武朝即规定按市价加十文购买,而行头、报头压榨拖欠铺行坐贾行商之事时有所闻。
弘治四年(年)明孝宗下令:“买办供应,即宜给价,不许行头用强赊买。今后但有指称报头等名目,强赊害人,所司严以法治之。”。但弘治十四年()四月,鞑靼小王子,火筛诸部连兵大举扰边,太仓库、内帑用银优先挪用于军费,仍出现光禄寺拖欠行户猪羊银三万多两的情形,光禄寺为用钱的单位,特殊年分此类情事亦在所难免。
明朝后期,则是少了御厨,直接接给特定太监们来做,相关单位被称为“内庖”。到了清朝光禄寺成为外廷职司,为管理祭祀食品的官署。
朱元璋相传的早餐菜单,主要就是这4道菜:
炒羊肉、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
当然,华人吃饭一定会配米饭,还有一些汤跟茶做搭配。有趣的是,这样的菜色看似丰盛,却曾经被朱元璋嫌弃过,原因不外乎是太油腻、太枯燥,有说法指出,早期调味种类没有这么多,能变化的方式有限,也担心如果变化太大,万一让皇帝吃了不喜欢、拉肚子,就倒大楣了,因此不敢做调理上太多的变化。
后人考证,明清皇室并不常吃青菜,直到道光皇帝与慈禧太后时期,才比较有青菜料理的加入,多数时期清一色以肉类食物为主,不仅乏味也对营养均衡不太好,因此有些时候的御膳,并没有后人想的如此豪华或美味。
当然了,上述的朱元璋早餐菜单不过是根据《明朝小史》等野史记载而来,据正史记载,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历史是很精彩的,但是大部分史书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