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似乎总是善于在细节上做到极致,从修剪掉长出院子的树枝,只是因为怕自己家的落叶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到为视障人士在纸盒装牛奶盒上设计一个凹槽来帮助他们区分纯牛奶和其他含乳制品。
他们甚至设计生产出了几十种酱油来满足大家千奇百怪的需求,比如香菜酱油、浇奶酪酱油、咖喱酱油、水果酱油、粉末状酱油、tabasco辣酱油…….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
也正是这种极致到有“钻牛角尖”之嫌的精神,让日本人在制作百科全书或图典图录方面自有一套令人赞叹的风格。
日本最早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大百科事典》,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一本百科全书,在年由日本平凡社出版。平凡社这个即将百年的老字号出版社,就是以编辑出版百科事典闻名。
年,平凡社由知名教育家下中弥三郎创立,创社时出版的一本口袋小辞典广受好评。感受到社会氛围和需求之后,平凡社推出了前面所说的《大百科事典》,而在之后的年,又出版了《世界大百科事典》,至今仍然不断修订改版,广受日本大众喜爱。
之后,平凡社以《大百科事典》和两版《世界大百科事典》为中心,编辑收录了多幅插图,再配上简洁的说明文字,集结成一册着重于生活文化相关的事典,也就是这本——
《日本文化图典》
9大类别多个专题
记录日本千余年来的工艺技术演进
你想知道和服到底有哪些组成部分?当然可以,“衣装”里的详细图解让你一目了然。
你想看看日本人用什么样的厨具煮饭?没问题,“酒食”这一章满足你的好奇心。
日式建筑你也感兴趣?“住火”这一章带你了解从门到屋檐,到水井火钵的各个细节。
那还有他们的出行方式呢?牛车、人力车、驾笼、千石船、和船…应有尽有。
作为一本百科图典,想要把生活文化中的事物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还需要在类别上进行细致地处理。
平凡社大致上将生活文化分为9个类别,分别是:武具、农水、工商、衣装、酒食、住火、运输、游技、神佛。
而在这9个类别下更精细为个主题。以“游技”为例,之下详细分析了风筝、陀螺、竹马、折纸、翻花绳等51个主题。
因为分类精细,主题之间的差异也不小,在目录上没有具体展示每个类别下的详细主题。想要知道每个类别的具体主题,可以在类别首页看到详细信息。
时间跨度从日本古坟时代(-年)到昭和三十年(年),从器物和生活细节的变化中感受大约年的时间流转。
例如日本女性的发型,奈良时代受到中国影响诞生的一髻或双髻,到了平安时代将发型做成日本独特的垂发,桃山时代开始盛行的绑发,以及昭和初年逐渐普及的烫发等西式发型,一共为我们介绍了近90种日本女性发型,展现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发型。
多幅手绘图+简洁文字介绍
全方位多角度理解日本风土人情
平凡社在编辑这本讲解生活文化的书时,选择了多幅手绘图,用图解的形式展现了仅仅用文字难以体会的细节。手绘图也不只是物品的外观图而已,有一些难以从外观理解的物品,还会配上剖面图和细节图,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它们是如何制作和运作的。
在“治水”这一部分里,用剖面图详细介绍了水坝是如何构造的,其中更用8幅细节图解释了粗朵暗渠、竹暗渠、灌木暗渠、木箱暗渠、丸太暗渠、石砾暗渠和土管暗渠的差别。
但是,不要认为这只是一本手绘图很多的书。事实上,在编辑排版上也有很多巧妙的设计。9个大的分类之下,相似的物品被安排在一起,这样差异就一目了然。
比如“团扇”,根据产地不一样展示了5种团扇样式,后面又进一步加上了16种变化过样式的团扇。
在有大量手绘图的情况下,文字和图片的配合呈现就显得更加关键。《日本文化图典》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解释具体名词的含义和物品背后的历史,物品中的细节名称则选择用注释的形式添加在手绘图附近,来清晰指示物品中的局部。
在整体布局上,为了不干扰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大多分部在页面四周或四角,既能清晰地看到手绘图,又能直接明了地阅读说明文字。
如果页面中需要呈现的手绘图数量较多,则文字排布较少;而如果展现的物品需要较大篇幅的说明文字,手绘图就排布相对稀疏。文字与图片比例的精准拿捏,阅读体验直线上升。
深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