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这个东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乳酸菌是益生菌的一种,几乎所有功能性发酵乳制品中,都含有乳酸菌的身影。
即便没有特意买来吃过的,也一定对它耳熟能详。因为“来给肠子作运动”、“获得乳酸菌”等刷屏式广告词充斥在各个平台,超市里的酸奶、面包等也纷纷打上乳酸菌的标签。逐渐的,大家都把乳酸菌和肠道健康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国人对健康饮品的需求日益递增下,以及娃哈哈、君乐宝、卡士等龙头品牌相继入局,益生菌管理标准日益完善等因素的积极推动下,国内的益生菌市场日益扩大。最近几年,乳酸菌类产品在国内消费增速明显,平均每年约为14%左右,一个新的千亿赛道逐渐显露。
据知名战略咨询公司欧睿统计的数据显示,年,全球的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就已经有亿元了,我国也有亿元,且仍在增长中。预计到年,国内市场规模大约为亿元。
而一路狂奔的益生菌国内市场,却藏着一个致命的隐患。
乳酸菌也被“卡脖子”?益生菌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优质菌种的研发。但令人诧异的是,过去十几年,中国在功能性乳酸菌剂上一直遭遇“卡脖子”难题。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乳酸菌原料市场被两大外企长年垄断,其中美国杜邦在国内占据50%的市场份额,丹麦科汉森公司则占据35%的市场份额,仅这两家外企就垄断了原料市场,其他外企和中企总共市占份额只有15%。
难道中国就没有菌种资源可研发?要是哪天欧美不出口菌种了,中国人就连一杯酸奶都喝不到了吗?
事实上,中国乳酸菌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由于中国在乳酸菌产业化开发方面起步更晚,所以在技术积累方面就不如欧美。
而乳酸菌产业化应用,对于乳酸菌的培养基原料等各方面要求严格,一旦有一个环节出错,势必会影响发酵。此外,乳酸菌原料菌粉的贮存,也包含了各种技术,如果存在技术失误,将会导致整个产品出现问题。
在我国的乳酸菌产业中,不管是研发,还是活性保持,都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这也是我国在功能性益生菌自主知识产权上接近空白的原因。
打破外企垄断,原料市场不再空白就在年举办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益生菌产业迎来了巨大惊喜!
大会将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颁布给了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顾青教授,这位教授获奖项目正是功能性乳酸菌菌剂。
据顾青教授介绍,团队在功能性乳酸菌菌剂研发已深耕十几年,通过不断筛选菌种原料,团队从中获取了优质菌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人体和动物肠道模型,经过反复实验确定了这款乳酸菌的特定功能。与此同时,顾青教师团队还成功突破功能性发酵乳产业化核心技术,这对于该产业实现大规模生产,起到了重要促进左右。
当前顾清教授团队的项目成果,已经和娃哈哈等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并实现产业化。也有相关合作企业的高层管理表示:国产菌种替代进口菌种后,有效降低20%成本,最高的产品成本降低到50%以上。
实际上,早在年,张和平教授就在锡林格勒大草原的酸马奶中提取到了干酪乳乳酸菌Zhang,并且完成了我国第一株全基因组测序的乳酸菌,现如今张和平教授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资源库,保存的乳酸菌数量高达32,株。在此基础上年科拓生物敲开了A股的大门实现了上市,打造出了适合中国人健康的益生菌,也是中国人自己的益生菌,并且还专门为我国13支国家队的名运动员提供益生菌产品。
以科拓生物为代表的在益生菌原料深耕的垂直企业,也在乳酸菌菌种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逐步填补乳酸菌菌种领域的空白。
当前科拓生物已经成功登陆创业板,是中国乳酸菌菌种最多的一家公司之一,据公开数据显示,这家公司拥有的乳酸菌菌株已经超过10多株,实现产业化生产的菌株有68株。
去年11月,在经专家组审查后,《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正式在各大平台发布实施。该团体标准就像一枚风向标,让相关企业有了研究方向,未来这个千亿战场,将会有更多入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