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博客
随着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连续5个月回升,年以来的猪价上行周期即将结束;在猪价下行周期,又有哪些机会将出现,哪些行业将发生巨变呢?
一、以美为鉴,养猪规模化的提升将加剧猪价波动
传统观念认为,养殖规模化会导致几个大养殖企业占据行业大部分的产能,从而较稳定地给市场提供生猪,从而避免蛛网模型式的生猪价格波动。
然而美国用实际行动否定了这个观念,从年生猪产业启动规模化开始,美国生猪价格的十年移动标准差从4左右上升到了年的11左右,-年间回落到6左右,但年以后又逐渐回升,-19年达到了11左右。其原因如下:
(1)猪价波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疫病、饲料价格等,规模化提升并不能解决其他因素
(2)规模化养殖企业效率高,由此造成产能的扩张更为迅速和剧烈
(3)规模养殖企业成本更低,价格安全边际更高,可以忍受更大的价格和降幅
二、本轮猪周期下行长度或达三年,远超以往
近20年来,我国传统的猪周期大致呈显“一年涨,一年高位震荡,一年降,一年低位震荡荡”的规律,年环保趋严叠加非洲猪瘟造成了“年开始的超级猪周期”。
随着全国能繁母猪连续5个月回升以及养殖规模化发展,猪价高位震荡后将进入下行周期。
1)本轮周期猪价高度,去产能幅度以及产能的恢复及猪肉供给的恢复所需时长均为历史级(以往周期的去产能幅度不够大,产能恢复所需时间相对较短),猪价从历史高位恢复到周期低位所需的时间也有望达到历史级,这决定了下行周期超长的时间长度。
2)本轮周期中,养殖规模化与集中化程度将大幅推进,各大养殖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扩建产能,后期(预计在年及之后)行业产能有望在规模产能扩张的带动下大幅恢复,而规模养殖企业的养殖惯性比散户大,很难及时削减产能,下行期或将延长。
三、屠宰肉制品行业的发展机遇
1)年以来,落后屠宰产能不断淘汰,肉制品行业的小作坊不堪成本压力被迫退出;
2)猪肉供给增多,屠宰总量回升;低温肉制品及休闲食品的增长,热鲜肉转泠鲜肉趋势;
年开展的《中国居民肉类消费情况调查》显示,79.4%居民愿意购买冷鲜肉,取代热鲜肉成为消费者接受度最高的内类。
3)调猪转调肉后,屠宰场话语权提升,议价能力上升有望带来更高的利润边际;猪价下行期,肉-猪价差扩大,利润提升;
受非洲猪瘟管控升级,生猪禁止长途贩运或成为长期措施,热鲜肉无法调运,冷鲜肉成为调运主体。品牌屠宰企业依靠良好的销售渠道及品牌溢价将获得超额利润。
一般情况下,猪肉(含肉制品)的变动速度会慢于生猪价格的变动,因为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如CPI和居民消费偏好等。
4)超长的下行周期给屠宰和肉制品行业带来了长达三年的成本下降期。
生猪价格下行时,肉制品价格下降的可能性较小或下降幅度较小。
四、投资建议
非洲猪瘟已经给行业带来的结构性的影响,养殖规模化逐渐完善。从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我们认为随着生猪供应量的见底回升,养殖后周期将引发新的产业结构变化。参考美国,我国屠宰肉制品行业或将进入”高增“阶段,行业发展空间将迅速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