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侯隽
北京报道
年12月18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宣布,从年12月23日上午9时起,辉山乳业(.HK)的上市地位将根据除牌程序予以取消。
时间回到两年前,年3月24日早盘,辉山乳业狂跌逾90%,创该公司史上最大跌幅。随后该股紧急停牌,截至停牌,辉山乳业跌85%。随后市场传言称,辉山乳业大股东或涉嫌挪用30亿元资金,且无法收回。
之后,这家东北最大的液态奶企业频频传出讨债、创始人成为老赖、可能重组等各种消息,最终等来了一锤定音的结果。
高光时刻:港股上市掌门人晋身辽宁首富
“辉山结局令人唏嘘,辉山虽然不像伊利、蒙牛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但作为几十年历史的一个地方乳企,可惜了。”一位乳企高管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资料显示,辉山乳业成立于年,前身是沈阳农垦总公司下属的国有企业。年,辉山乳业的液态奶产量仅次于光明、三元和伊利,排全国第四。年8月,杨凯成为辉山乳业的大股东和董事长。
年9月26日,辉山乳业在香港上市,IPO募集资金78亿元,成为当时香港历史上消费品行业首次发行募集资金前三名企业。
得益于IPO募资,辉山乳业规模迅速扩大。辉山乳业董事长杨凯以亿元身家位列“年胡润百富榜”第66位,不仅是乳制品行业唯一入榜的企业家,也被称为辽宁首富。
“辉山一直以来坚持优质乳概念,符合优质生活的消费理念,我们不仅要让中国消费者喝上‘放心奶’,更要让他们喝上新鲜的优质乳。”年,杨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如是表示。
遭遇浑水,亿瞬间灰飞烟灭
年12月16日和19日,著名的做空机构浑水(MuddyWatersResearch)接连发布了两篇做空辉山乳业的报告。
在报告中,浑水称辉山乳业价值接近零,指该公司最少自年以来一直发布不实的财务数据,包括盈利造假、夸大资本开支等,又指公司董事长杨凯有可能挪用公司至少1.5亿元资产,真实数字或更大。
同时,为了佐证报告数据和对公司的质疑,浑水使用无人机拍摄了辉山养牛场、牧场和生产设施基地的照片,照片显示生产基地有些房顶已经生锈,没有生产迹象。
“我们认为这家公司的价值接近于零。”浑水做出如是结论。
在浑水发布报告做空辉山乳业之后,杨凯两次累计增持.3万股,耗资1.27亿港元,持股比例达到74.06%。在这次正面交锋中,浑水最终败下阵来,而杨凯也难言胜利。有分析认为,从杨凯不断增持开始,他掌控下的辉山乳业已经危如累卵,只等致命一击。
年3月20日,辉山乳业债权银行突然接到公司通知,称资金无法及时调度,不能按时偿还部分银行利息,欠息约3亿元,引发部分银行试图抽贷。3月23日,辽宁省金融办紧急召开辉山乳业集团债权银行工作会议,23家债权银行与辉山乳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均出席,会议上,杨凯承认公司资金链断裂。
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年3月24日早盘,辉山乳业股价突然断崖式下跌,盘中跌逾90%,当天下午1点,辉山乳业股票暂停买卖,停牌前股价跌幅85%,报0.42港元,当日收盘公司市值仅剩56.6亿港元,市值一日蒸发亿港元,创当时港股史上最大跌幅。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公司债券逾期,大股东挪用资产炒房,浑水做空直指公司财务造假是股价崩跌的主要原因。
重组频遇挫折遭强制退市
辉山乳业股价闪崩后,牵出辉山乳业集团背后的债务危机,其中涉及金融债权上百亿元,涉及70多家债权人,包括23家银行、10多家融资租赁公司以及部分私募机构等。
在此情况下,辉山乳业不得不寻求债务重组。年12月,辉山乳业发布公告称,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裁定,接受辉山乳业债权人提出的对该公司两家主要附属公司破产重整的申请,正式启动破产重整程序。
然而,辉山乳业的资产重整之路并不顺利。年4月,辉山乳业召开第二次债权人会议。由于以银行为主的普通债权人与有财产担保债权人反对比重超过50%,导致《辽宁辉山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八十三家企业重整方案草案》在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上被否。
此后,辉山乳业便陷入了漫长的停牌期。停牌期间,重组消息不断,亦有蒙牛、光明等乳企有意“接盘”的消息传出,但都无下文。
5月,港交所公告,辉山乳业已经置于除牌程序的第三阶段,若截至年11月15日,港交所仍未接获可行的复牌建议,该公司的上市地位将予以取消。
8月,又有媒体报道曝出伊利或将以15亿元入主辉山乳业,成为其新的重组方,接手整个公司,包括其欠下的巨额债务。随后,伊利方面做出回应,否认接盘,“项目还在商谈中,还存在不确定性,无可披露信息,如有实质性进展公司会发布公告”。
对投资者来说,损失巨大,他们手中的辉山乳业股票几近一文不值。
对此,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认为强制除牌制度对中小股东不公平,连套现的机会都没有。但是港交所在年5月针对长期停牌而复牌遥遥无期的“僵尸股”开了一剂猛药,其中明确表示:主板上市公司停牌需在18个月内复牌,创业板上市公司停牌需在12个月内复牌,否则港交所有权予以除牌。
编辑
李慧敏
编审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