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重重波折,熊猫乳品终于将如愿上市。10月16日,熊猫乳品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这家以炼乳、奶酪、稀奶油等产品为主的乳制品企业,在国内的炼乳销售规模仅次于雀巢。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市场第二大炼乳品牌,熊猫乳品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登上黑榜。这也让业内有所担忧,登陆资本市场的熊猫乳品能否经得住市场检验?
上市路一波三折
上市公告书显示,熊猫乳品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为万股,发行价格为10.78元/股,占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25.00%,全部为公司公开发行新股。
回顾熊猫乳品的上市之路,可谓是历经坎坷。早在年6月16日,熊猫乳品曾挂牌新三板。一年后,即年10月11日,熊猫乳品向浙江证监局报送上市辅导备案材料,与中信建投签订IPO合作协议,正式启动上市进程。
年,熊猫乳品向证监会报送IPO申请文件,计划冲刺上交所主板,这也是熊猫乳品第一次冲刺IPO。不过,此次申请并不顺利。年1月2日,熊猫乳品收到证监会下发的审查反馈意见,同年1月8日,熊猫乳品董事会决议终止IPO申请,上市之路按下暂停键。彼时,熊猫乳品方面解释称:“基于经营发展战略需要,经过审慎研究,公司决定调整上市计划。”
时隔一年多,在年2月,熊猫乳品再次向深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成功上市。从新三板到二次冲刺IPO,熊猫乳品对资本市场的执着主要源于其主业浓缩乳制品的发展需求。
招股书显示,熊猫乳品二次IPO共拟募集5.5亿元。其中,3.20亿元用于苍南年产3万吨浓缩乳制品生产项目、2.13亿元用于济阳二期年产2万吨浓缩乳制品项目、.05万元用于营销中心项目。相较于第一次IPO,熊猫乳品募集资金由6.21亿元减少至5.5亿元,调低了约10%。
业内认为,募集资金下调是由于熊猫乳品近年来的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招股书显示,-年,熊猫乳品浓缩乳制品中甜炼乳、淡炼乳以及甜奶酱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8.99%、78.77%以及72.81%。
对于再次出击A股,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熊猫乳品谋求IPO无疑是希望借助资本力量实现公司产品的规模化、多元化发展,但上市只是第一步,熊猫乳品要想实现长久盈利,还需补上其产品品类、渠道和客户群层面都比较单一等短板。
质量存隐忧
虽然熊猫乳品成功上市,但其食品质量问题一直未“根治”。
在8月20日深圳证券交易下发的发行注册环节反馈意见落实函中,食品安全问题被重点提及。深交所在反馈意见中要求熊猫乳品补充说明其受托加工江中猴菇炼乳调料包是否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或食品质量纠纷;以及与中山宏昌之间关于食品质量问题等的权利义务分配机制。
此前,熊猫产品公司生产的产品曾出现多次抽检不合格情况。据灵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具的(灵)质监责改字[]11号文件,年2月,经抽样检验,其子公司宁夏熊猫于年12月生产的两批次全脂乳粉菌落总数项目不符合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的要求,违反相关规定,被责令改正。
据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主办的《商品与质量》发表文献《浙江“熊猫”调制炼乳合脂抽查不合格》,年4月、年6月,熊猫乳品及其子公司生产的乳制品,曾出现抽检不合格情形。年7月,其子公司又因在生产的炼乳中使用违规添加剂被处罚。
熊猫乳品也将“品牌产品安全等原因受损风险”“食品安全或食品质量问题引发纠纷的风险”列为风险因素。对于上述产品质量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采访了熊猫乳品,但截至发稿,对方并未予以回复。
此外,熊猫乳品并未自建奶源地,主要依赖进口和供应商,这或为其产品质量及安全埋下隐忧。
资料显示,熊猫乳品原材料奶粉主要从新西兰恒天然公司进口,而今年新西兰恒天然公司连续3个月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拒入境。此外,在供应商方面,熊猫乳品奶酪产品曾委托“奶酪棒”生产厂商为汕头市华乐福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乐福”),该厂商曾“滥用”原料,生产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据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年,华乐福涉及的产品责任纠纷文书高达47篇。
能否逆袭?
上市后,熊猫乳品能否在资本的加持下进一步抢食市场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