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奶商指数第四次发布,信息量很大国人

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公众的乳制品摄入量和达标率稳步提升,每日乳制品摄入量提升了23毫升,稳步提升势能喜人。今天(5月27日),在6月1日世界牛奶日到来前夕,荷兰皇家菲仕兰联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发布《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年奶商指数得分与年持平,这其中三个重要一级指标中,公众“喝奶意识”得分均保持在80分以上,但是国人“喝奶知识”和“喝奶行为”仍未及格。

这是中国奶商指数报告连续第四年发布了,今年的报告还首次将调查范围扩展到海外10国,对比发现,我国公众在乳制品消费者上明显存在三大不足。

1.

喝奶意识水平高,但知识和行为水平不及格

奶商(MilkQuotient)的概念于年首次提出,用于评价中国人正确认识和食用乳制品的能力,反映国民健康素养水平。今年,项目调研继续由零点有数执行,覆盖全国20个城市,以及荷兰、美国、英国、新西兰、日本等10个国家。

胡说有理了解到,奶商指数体系中,包括喝奶意识、喝奶知识、喝奶行为三个一级指标。调查显示,奶商指数总体仍呈现“意识水平高,知识和行为水平低”的特点,-年,公众的喝奶意识得分均保持在80分以上,但喝奶知识和喝奶行为的得分却一直未达到及格水平,分别为55.9分,50.2分。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众喝奶行为的改善,公众每天乳制品摄入量提升了23毫升,譬如有30.7%的公众表示在疫情之后增加了对乳制品的消费量,女性公众增加消费者的比例更高,达到36%。

但调查同时也显示,目前仅有30.5%的公众每天乳制品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摄入克的标准;与此同时,仅有25.5%的公众坚持每天摄入乳制品,由此推算我国的“牛奶人口”(指坚持每天摄入乳制品的人群)规模约为3.6亿人,也就是说有超过10亿人尚未形成喝奶习惯,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就没养成喝奶的习惯”,其次还有“喝完身体不适”、“乳制品太贵了”等因素。

2.

认知误解不少,乳糖不耐受其实也能喝

调查显示,公众其实对于饮奶知识的科普非常重视,他们最想了解乳制品的成分和功能。而这背后也反映了公众平时在饮奶认知上存在误区。

调查显示,有13.7%的公众表示自己有乳糖不耐受问题,由此推算,全国约有1.9亿人可能乳糖不耐受。而这些人群中,有高达65.7%的人群因此就认为自己“不可以喝奶”。

“其实真正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人非常少”,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现身说法表示,他本人就是乳糖不耐受,以前喝牛奶就腹泻,但是喝酸奶就没事,后来自己通过慢慢锻炼改变了这一症状,譬如先吃几口东西再喝10毫升奶、20毫升奶……循序渐进,现在也成功了。

“乳糖不耐受人群并不需要与牛奶一刀两断”,与会专家表示,首先可以选择酸奶、无乳糖/乳糖乳制品、奶酪,可以应用饮食策略来提高对乳制品的耐受性,譬如在一餐中加入60-毫升牛奶,每天2-3次,持续3周,使肠道逐渐接受含乳糖饮食,可以提高耐受性。

调查还发现,有不少0-3岁孩子家长在认知上也存在一些误解。众所周知,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调查显示,0-3岁孩子中,98%从出生就开始喝母乳,平均喝到13月龄,但距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24月龄还有一定距离。更重要的是,没有给孩子母乳喂养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58.8%的家长认为配方奶粉比母乳更好。

与会专家表示,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乳制品的需求和摄入量是不同的,7-9月龄的婴儿每天喝奶量应不低于毫升;10-12月龄每天毫升;13-24月龄幼儿每天毫升,以母乳或配方奶粉为主;可引入少量鲜奶、酸奶、奶酪。

3.

“乳铁蛋白提升免疫力”更被认可,老人奶商却走低

新冠疫情推动了公众对营养健康、合理膳食、提高免疫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