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编者按: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举行。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孙绍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新闻发言人、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主持。

郑宏范: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召开“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孙绍骋先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女士出席,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首先请孙绍骋书记作主题发布。

孙绍骋: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各媒体长期以来给予内蒙古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一是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内蒙古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万里长城,另一道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内蒙古横跨“三北”,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的12%,湿地多万亩、占全国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二是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尽显担当。内蒙古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过去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了全世界,现在鄂尔多斯的能源温暖了大半个中国,当然不止是鄂尔多斯,内蒙古还有不少地方“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而且不止是盛产煤电,内蒙古因为“风”“光”无限好到处都是绿能涌动。

十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包头稀土钢轨为全国近四成的高铁铺上了优质“跑道”。

这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仅鄂尔多斯一个市就完成了国家交付的18个省煤炭保供任务,即使煤价高企发电赔本我们也全力保大局,宁可在自家多建“锅炉房”也要为国家贡献更多清洁能源,这就是内蒙古的担当!

三是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当“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风靡开来的时候,内蒙古大草原的味道就已经香飘万里。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

十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粮上,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养畜上,草食牲畜存栏突破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

现在,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蒙字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受到广泛好评。

四是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不少人一想到内蒙古,就觉得很遥远、很闭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内蒙古地处边疆但并不边远、更不封闭。讲不边远,是说内蒙古本来就是京畿近地、临近国内中心市场,“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讲不封闭,是说内蒙古自古就有开放的基因,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今天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

十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已经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多列,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累计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

回看新时代的这十年,内蒙古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在“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借此机会,也诚邀更多有识之士前来内蒙古投资兴业,我们一定全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广大客商投得放心、干得舒心、赚得称心。

五是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北大门”“护城河”,这是两个比喻,事实上,这扇“门”可不是一般的大,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长。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守好“门”和护好“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任务极其繁重。前些天我用6天时间走了趟边关,行程多公里才看了1/3的边境,期间光轮胎就跑破了七八条,可以想象那里的边民和战士有多艰苦。我们途经的一个叫恩格日乌苏的嘎查有多平方公里,走了大半天还没跑出这个村,可见内蒙古有多辽阔。

十年来,我们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

在守好祖国边疆的同时,我们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草原上的牧民,有的早晨把羊赶到草场上就回家了,临近傍晚才“圈”回来。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社会管得这么好,不用跟着也很放心,羊丢不了”。

六是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我到内蒙古工作后,认真学习和了解了党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体会最深的就是,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后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内蒙古工作中一度出现的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现在内蒙古民族工作的大环境和形势是很好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

十年来,我们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到基层调研,发现农牧民家里几乎家家都有总书记的画像,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老乡讲,“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党的政策好啊”。前段时间,我在阿拉善右旗看望76岁的护边老人尼玛,她用蒙语对我说:共产党“乌尼孟克”,总书记“阿古义和”,翻译成汉语就是“共产党万岁,总书记伟大”。这两句话,既是一位老牧民对党深厚情感的真挚表达,也是全区多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内蒙古各族人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到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3平方米和32.8平方米、比年增加了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7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百人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市和浙江省,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七是抓从严治党、促自我革命,政治生态加快净化修复。过去一个时期,内蒙古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严重腐败,政治生态受损。十年来,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贪治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紧紧扭住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20年”,着力铲除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截至目前共查处涉煤腐败案件件、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3人、县处级干部人,挽回国有资产损失亿元,清收煤炭资源亿吨。经过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和党内集中性教育的淬炼洗礼,全区政治生态日益清朗,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草原上有句谚语,看准北斗星,就不会迷失方向。草原上的人们也常说,坐在树下乘凉的时候,要感恩种树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内蒙古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丰硕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郑宏范:谢谢孙绍骋书记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请举手示意。

人民日报记者张枨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工作、深情关怀内蒙古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内蒙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请问,自治区将如何进一步抓好贯彻落实?有什么新的目标和举措?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我们请孙绍骋书记回答。

孙绍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是内蒙古的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北疆、情牵草原,挂念着内蒙古这片热土和全区多万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就内蒙古工作发表7次重要讲话、作出24次重要指示批示,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内蒙古工作的根本指南。在总书记的指引下,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刚才我向大家作了一些介绍。

接下来内蒙古要干什么、怎么做,是我来自治区工作后首先考虑的问题。通过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我感到,内蒙古今后的发展,总书记都已经给我们规划好了,方向和路径也都指明了,我们用不着在这方面花心思、搞什么改革创新,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办。如果要创新的话,那就要创新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方式和方法。下一步,我们还是要继续落实好总书记关于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重要要求。最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分别研究制定了落实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5个战略定位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量化细化了贯彻落实的目标和举措。

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上,我们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在增绿、治沙、转型、减排四个方面下功夫。增绿,目标是到年完成草原生态建设任务万亩、营造林万亩、退化林修复万亩。治沙,目标是今后两年治理沙化土地万亩以上。转型,目标是推动单位GDP能耗、用水量、建设用地等指标持续下降。减排,目标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达到国家要求。通过努力,使全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局部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在建设安全稳定屏障上,重点是筑牢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铜墙铁壁。目前看短板主要在“民”上,也就是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前段时间我“走边关”发现,边民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轻一代几乎都出去了,将来会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将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想方设法把产业发展起来,不断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

在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上,内蒙古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风”“光”无限,潜力无穷。我们将抢抓“双碳”机遇,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力争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以上、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内蒙古”,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做强做精稀土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力争到年全区稀土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在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上,主要是做好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文章。扩大数量,就是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草原生态修复等把耕地、草地的数量提起来;提高质量,就是通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等把种子和农畜产品的质量提上来;增加产量,就是到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亿斤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万吨、奶类产量达到万吨,在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国家肉类保障基地、打造世界级乳制品加工企业上展现更大作为。

在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上,我们将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对外开放新机制,全面提升口岸通关智能化水平和过货能力,进一步深化同俄蒙的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我们坚信,只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走下去,内蒙古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郑宏范:谢谢孙绍骋书记的介绍。请继续举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修治国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请问内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我们请王莉霞主席回答。

王莉霞: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