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伊利百亿定增,要补哪些短板?
文
一市财经
前不久,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胡润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百强榜》,中国乳业巨头之一伊利,超越了华为和碧桂园,位列榜首。
一市财经注意到,从年下半年开始,伊利一直在为一笔高达百亿的定增忙碌。这也是迄今为止A股市场消费行业最大竞价定增融资计划,因此备受瞩目。
在本次定增中,伊利发行约3.18亿股价格为37.89元/股的股票,成功募集到.47亿元的资金。
根据伊利披露的报告显示,募集到的百亿资金将用于液态奶、婴儿奶粉、矿泉水三个产品项目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尤其提到,将拿出此次资金中的9%,也就是11亿元来进行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升级。
从市场反响来看,伊利此次定增异常火爆,定增机构的阵容也极为豪华。
报告显示,此次定增共有53家投资者有效申购,获配对象仅22名。在获配的19位机构投资者中,既有巴克莱、高盛、摩根大通、瑞士银行等国外顶级投行,也有招商证券、高毅资产、平安养老等国内知名资管证券机构。
自年6月伊利股份抛出定增预案以来,外界对此次定增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有人说,此次定增是一剂强心针,能产生强大助力,推动伊利朝着“全球前三”的目标奋进;也有人质疑,定增会增加扩大总股本,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股息率、每股收益等估值指标出现下降,从而摊薄股东利益,降低ROE。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此次定增?首先,还得看这笔钱要用在什么地方。
定增能否“补短板”?
根据公告,伊利此次定增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6个项目:
一是液态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二是全球领先5G+工业互联网婴儿配方奶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三是长白山天然矿泉水项目;四是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升级项目;五是乳业创新基地项目;六是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年6月,伊利首次发布公告时,曾将募资金额定到亿元。同年9月,伊利更改了定增预案,将拟募资金额调减至不超过.47亿元。
在本次定增计划中,除了偿还负债外,伊利的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液体乳、婴儿奶粉和矿泉水三个产品,此次投资的大部分建设项目回收期较长。
从产品分类来看,液体乳是伊利的核心产品,也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据年中数据显示,该产品收入.1亿元,约占集团总营收的75.33%。
伊利发布的报告称,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消费者更加重视乳制品的营养健康、提高免疫力等功能特点,市场需求明显增长。
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投资周期较长的基础性生产项目,有利于增加伊利的液态奶基础产能,为其提供稳定的收益。
而婴儿奶粉则属于高端化产品,是伊利拓展市场新的着力点,也是其拓展新赛道的尝试。
但是,伊利在奶粉领域的势头却并不向好。
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年伊利在该领域的市占率为6%,同比没有明显增长。年报显示,其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在年的毛利率为42.90%,比上一年降低了5.22%,而同期飞鹤的毛利率已经达到了72.50%,近乎高出其奶粉业务的30%。
目前,国内婴儿奶粉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伊利虽然在该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但其投入能否获得预期效果,目前还需观望。
相比之下,矿泉水业务对于伊利来说虽然经过几年的布局,在市场上初步建立了知名度,但是由于工厂在北方,目前产能也与其他几家矿泉水企业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南方的市场供应量还达不到理想水平。
虽然伊利在报告中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食品饮料行业下游渠道资源,具有数量庞大的经销商和终端渠道网络,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
但从当下情况来看,行业已经存在农夫山泉和华润怡宝等高市占率的巨头企业,伊利作为该领域的新手,争取市场的难度较大。
恒大冰泉的例子也再次暗示了这个行业存在的进入门槛——用钱是砸不出市场占有率的,投资矿泉水建设项目对伊利来说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不久前,伊利曾提出到年挺进全球乳企三强的目标。不过,单就这次定增来看,其准备的投资项目难以在短期看到成效,预期收益仍有待观望。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此次定增对于伊利而言不失为是一个利好信号。一位知名投资人分析称,扩大股本相对于扩大债务更能降低在不确定经济形势下的风险。而本次定增中,多样化的投资阵容间接地为伊利进行了潜在增信,也能加强其在国内国际的潜在战略合作机会。
尾大不掉的负债难题
利好需要在未来慢慢验证,目前来看,定增只是缓解了伊利最迫切的偿债问题,避免逐年上升的负债率再次爬高。
年报显示,伊利近三年普通股的现金分红率分别为66.07%、70.86%、70.47%,三年分红现金总数额超过亿(含税),手笔相当大方。
身为乳业巨头的伊利,营业收入在年达到.86亿元,净利润70.99亿元。接近千亿的营收下,伊利为什么还要通过定增来进行巨额融资呢?
除了伊利对新产品研发的需要,逐年攀升的资产负债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财报显示,伊利近年来的资产负债率不断爬高,年达到57.09%,超过行业平均值45.08%;年中,其资产负债率再度攀升至62.76%,远超行业平均值45.07%,也大大超过了竞争对手蒙牛的54.16%。
不仅如此,有几个数字涨幅惊人!
年,伊利的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同比上涨10.61%和.48%。同时,年度内,其财务费用达到1.88亿元,同比上涨.50%;偿还债务支付现金.36亿元,同比上涨.76%。
虽然伊利在财报中指出,数据的上涨是由于年超短期融资券、短期借款等有息负债增加所致。然而,这些数据均说明伊利存在一定的偿债压力。
在.47亿元的巨额定增预案中,伊利仅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项目的资金就高达35.74亿元,约占总募集金额的30%。
可以看出,这笔资金确实会减轻伊利的部分偿债压力。
涨价救不了净利率
乳品市场的两个“白武士”伊利和蒙牛,在经过长时间的“烧钱大战”后,近乎占据了接近67%的市场份额,双寡头垄断格局明显。
理论上,拥有如此高的市占率,基本可以收割高额的利润,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年报显示,伊利、蒙牛的净利率分别为7.35%和4.61%;然而,同属食品饮料板块的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却有28.12%高额利润;奶粉行业的飞鹤净利率更高,达到了39.99%。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垄断格局下,双巨头的利润率如此低?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乳业跟其他的产业不一样,基本上是牧场+基地+工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南北奶源差距,乳业的整个物流半径是非常大的,这样就加重乳企整体的成本。
他还表示,如今,液态奶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利的时代。例如伊利、蒙牛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比较大,而在高毛利的奶粉等产品领域占比相对较低,这也是拉低了其利润率的一个核心原因。
同时,多年的激烈竞争也为这两巨头埋下薄利隐患。
数据显示,-年,两者的销售费用率均逐年增加,伊利最高达到25.0%,蒙牛更是达到28.3%。
“烧钱大战”将伊利主要产品市占率带到35%,蒙牛市场率也提升到了32%。此后,烧钱的效果越来越低,同时长时间的恶性竞争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形成了彼此内耗的局面。
年,乳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生鲜乳价格大幅上涨。成本压力下,伊利和蒙牛也暂时“休战”,减少了终端促销,并通过提价等手段应对风波。
提价之后,年以来,伊利、蒙牛的净利率均有所回升,截止年中,双方的净利率分别提升至9.45%和6.46%。
不过,产品价格的提升也带来一些问题。
以伊利旗下的高端奶粉“金领冠珍护”为例,今年以来,多家媒体报道称该产品出现窜货以及乱价严重的情况。
而窜货以及乱价现象不仅会引起消费者不满,也显示出公司渠道管控的能力的不足。如不加以遏制,恐怕会对公司形象和渠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涨价固然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却不能改变伊利薄利的现状。
如今,大众市场的常温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盈利增长十分有限。面对液态奶的微利时代,伊利也应积极布局高端化产品,寻找未来的增长点。
据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年,国内有机乳品、常温牛奶、低温牛奶细分市场零售额比年同期分别增长达21.9%、11.5%、21.7%。
这反映出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的结构性需求更倾向于高端化、差异化、功能化。
此次定增,也是伊利“粮草先行”的一步先手棋。
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此次伊利定增可以强化伊利的资本根基,为伊利在乳制品行业的后续发展和巩固其市场地位都是十分有利的。”
而对于“定增会增加扩大总股本,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股息率、每股收益等估值指标出现下降,从而摊薄股东利益,降低ROE”的质疑,柏文喜表示,从短期看确实如此,但是从长期来看,通过此次大规模定增可以扩大和强化伊利的资本基础,对于伊利的可持续市场竞争力是利好的。
“年全球乳业前三,年全球乳业第一”,伊利树立起了远大目标,而此次定增所带来的收益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
一市财经原创出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