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张文宏等专家不约而同倡议公众多喝牛奶,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以提升人体免疫力对抗疫情,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市场迅速做出了反应:光明、伊利、蒙牛、惠氏、美赞臣等中外乳品巨头集中发布新品或建立研究机构,目标很明确———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营养丰富的乳制品选择。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全球乳业(CGD)合作与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明确提出,乳业应加速向营养健康升级。与会嘉宾纷纷表示,中国消费者对营养、健康日益重视,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消费者主动寻求有关提高免疫力、健康饮食的信息,营养健康化将成为乳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种种迹象表明:乳业巨头正加紧从“一杯奶”里,掘金营养健康大市场。
破解瓶颈从“卡脖子”到“技术先行”
4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乳业快速发展,国内乳品消费量大幅提升,从人均几毫克的“眼药水”水平增长到近克。“在这种可喜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居民的乳品消费水平,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原副司长张志强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目前全世界只有5%的人群达到健康标准,将近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中国的情况还要严峻,我国76%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此背景下,营养干预促进健康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包括乳品总消费与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等乳品营养与健康的研究得到现代医学确证。”任发政介绍,目前许多科学家都在开展相关研究,未来乳制品产业要更加重视流行病学的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
我国乳制品工业应如何向营养健康转型?任发政表示,要把乳品和健康更加紧密结合。“近年来发布与乳业最相关的国家战略就是《‘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很多指标涉及乳业,乳业人一定要从中看到与自己的关联性。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后,民众的健康需求和相关产业将迎来大爆发。”
据了解,包括雀巢、雅培等国际食品巨头,已将原有定位转向营养健康产业;伊利、蒙牛等国内大企业也在向这方面转型,率先把自己的公司定义为营养公司,而不仅仅是乳品公司;澳优在年就制定了清晰的未来发展战略———从乳业公司向营养公司过渡。
任发政谈到,随着乳制品种类日渐丰富,营养健康化是消费者追求的目标;以乳为基料的新产品开发是未来乳业的发展趋势。“以前用了很多概念提示添加蛋白质、脂肪等,但是实际上针对蛋白质不是总量问题,而是氨基酸模式问题,下一代婴幼儿配方乳粉要解决如何提供婴儿所需要的理想氨基酸问题。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展关于氨基酸模式的研究。未来牛奶中还会有新的物质被发现,这也将催发新的产业、产品的诞生。”
任发政为乳企营养健康升级指明方向,提出要充分挖掘乳成分里面的功能因子、功能成分,实现利用最大化,提升产品的价值。这里面的一些成分我国目前只能依赖进口,“卡脖子”原料是乳业发展的短板瓶颈之一。
如何解决乳制品“卡脖子”问题?任发政表示,要从基料入手。除了常态乳的功能基料,还要挖掘其他功能基料,这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其中包括益生菌、多糖、脂肪酸、小肽、生长因子等。另外,行业还应考虑国内加工技术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的升级,这些都是未来乳制品工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要开展乳品营养基础研究,明确其健康成分。如建立我国人群乳品营养与健康数据库,深入研究乳品与健康的关联,寻找乳源活性物质,建立乳品营养功能承载体工程体系等。
任发政特别强调,乳和乳制品既是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载体,希望乳制品企业开拓思路,这个是未来乳制品工业的延展。功能基料挖掘体外稳定性、靶向传递是国家“十四五”重点攻关的项目,希望乳企给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