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与长期慢性低度炎症密切相关,不良饮食习惯被认为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包括高蛋白饮食、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等,这是因为食物营养产生持续性过剩导致代谢产物堆积(蛋白免疫复合物、非酯化脂肪酸、脂多糖等)在血管壁,可诱发一系列的慢性低度炎症,继发免疫细胞“极化”攻击人体组织,从而造成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因此,在饮食过程中,需要精准评估自身对各种食物的消化耐受程度,减少或避免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助于预防和消除相应症状,甚至可以逆转疾病。我们对一些2型糖尿病人的食物不耐受测试也发现,糖尿病人普遍存在强阳性的不耐受食物存在,特别是鸡蛋,这也是与最近的研究相符合的,可能会引起炎症,增加血糖波动。
一、食物不耐受可能增加炎症
肠道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早在年,从事环境医学的英国医师FrancesHare博士发现许多疾病(比如腹泻、湿疹、痛风、绞痛等)与人们所进食的食物相关,在去除可疑食物后,不适症状症状会消失,这就是食物不耐受(又称为慢性食物过敏)。从根本上来说,食物不耐受是因为吃的食物量与体内消化酶数量不平衡导致的消化不完全。当你吃的食物未被完全消化,身体免疫系统会误将进入体内的食物当成有害物质进行攻击,从而在体内会增加炎症因子和代谢产物,引发各个系统的炎性症状或疾病,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对肠道黏膜的损伤,会降低肠道的消化吸收和屏障保护功能,影响身体免疫力。同时当肠道粘膜损伤后,导致肠道菌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菌群出现紊乱,我们即使后续引入和植入益生菌,定植效果也大打折扣,受益不佳。再者,如果未能及时筛选和发现不耐受的食物,长期摄入后的不完全代谢产物将造成胰腺、肾脏等器官损伤,加重并发症。
因此,糖友在日常饮食中需注意“均衡饮食”和“量力而食”,主动了解、把握饮食与个人消化能力的平衡,保护和维持肠道健康,健康的小肠黏膜是阻挡不耐受食物进入体内的关键。
二、怎样建立健康饮食习惯
1、保证饮食多样性,尽量不要经常甚至每天食用同一种食物,少吃加工食物,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同时要细嚼慢咽,保证食物充分咀嚼,有助于促进食物消化。
2、养成饮食日记的习惯,记录每餐的饮食情况,并主动、用心感受食物进食后身体的变化,从而有意识地剔除或调整食物的进食量。
3、如果出现明显的消化不良、消化功能下降,适量补充益生元、益生菌、消化液(酶),来帮助食物的充分消化。
4、如自我察觉存在难度,可采取医学检测手段(如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来发现不耐受食物,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饮食调整,可有效改善不耐受症状。
5、饮食调整过程中,如出现不耐受食物,可用同类其他耐受食物进行替代。同时在日常购买食物时,仔细阅读食品包装成分标签,警惕不耐受食物在成分列表中。
三、食物不耐受检测越来越容易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健康性,医学上对食物营养、食物与相关疾病、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等研究不断深入,诊断方法和检测技术也在革新进步。目前英国剑桥营养科学实现将食物不耐受检测从仅供医用升级为可家用的检测试剂,并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应用,让很多患者的不耐受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国内也越来越重视对食物不耐受的检测,现在国内也开发出了家庭式的食物不耐受检测试剂,用测试血糖一样指尖采血,就可以测试食物不耐受。
四、家庭式食物不耐受检测试剂的优势
1、医院获得各种病菌感染的风险,特别是新冠病毒等等高风险病毒,医院是各种病原体比较集中的地方;
2、节约时间,去医院还要排队、采血、等候取报告等等,占用大量时间;
3、更方便,家庭式检测可以自由安排,医院上班时间制约;
4、一样准确,因为都是经过国家标准认可的试剂;
5、减少恐惧感,医院就紧张。
五、我们做的糖尿病人食物不耐受测试
我们为一些糖尿病人进行家庭式食物不耐受测试,确实发现存在很多引起过敏源的食物存在,改善可能有助于控制血糖。
1、玉米、鸡蛋等等
2、鸡蛋、乳制品等等
3、鸡蛋、蛤蜊、玉米等等
4、一名检查的糖友反馈,不吃鸡蛋后,血糖显著改善。
因此,如果有机会,建议糖友们可以坚持一下食物过敏源,减少过敏性食物摄入,可以减少炎症,对于血糖控制有益。#肠道健康#作者简介:
史先生,硕士,一级公共营养师(高级技师),高级健康管理师,亚太整合糖尿病防治联盟副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内分泌糖尿病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保险专委会委员,新浪微博(糖尿病健康之路)等健康大V,长期从事糖尿病相关课题研究、健康管理、健康科普等工作,特别是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糖尿病及相关亚健康问题方面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