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制品行业深度报告双寡头格局稳定,行业理

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yc/160306/4781419.html

1、乳制品行业呈双寡头格局,龙头领先地位稳固

乳制品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呈双寡头格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乳制品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呈稳定的双寡头格局,行业CR2自年的34.4%提升至年的48%。根据乳制品企业的经营范围、渠道覆盖程度及规模,可将我国乳制品企业分为三大梯队:

(1)全国性乳企: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全国性乳制品企业市占率皆为20%以上,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全国性乳制品企业产品结构丰富、品牌影响力强、渠道铺设完善,具备显著规模优势,领先地位稳固;

(2)区域性乳企:光明乳业、新乳业等。区域性乳制品企业市占率约为1-5%,营业收入约50亿以上,在重点经营的区域内具备较高的市占率、品牌知名度、消费者忠诚度及较完善的渠道网络。

(3)地方性乳企:燕塘乳业、天润乳业等。地方性乳制品企业的市占率约为1%以下,营业收入约为20亿元以下,规模较小,经营区域仅为部分省内及周边地区,在经营区域内具备一定知名度。地方性乳企牧场靠近主要消费区域,主要通过生产销售低温乳制品进行差异化发展。

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主要受原奶价格、企业战略、行业及品类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我国乳制品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原奶供应、乳制品加工包装以及下游乳制品销售。整个乳制品行业产业链以乳制品企业为核心,企业向牧场和奶站收购原奶,经过加工之后生产出液体乳、奶粉以及干乳制品等产品,最终通过物流运输到多级经销商和各终端进行销售。行业竞争格局变化主要受原奶价格、企业战略、行业及品类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

(1)上游原奶价格:上游原奶价格占乳制品成本约60%,而通常若原奶供过于求时,乳制品企业一方面部分和上游奶源基地绑定,一方面为了维护和上游牧场的关系,会维持一定原奶采购量,而多余的原奶由于保质期较短,需要采取产品促销或喷粉的方式处理,使得乳制品行业的竞争情况和上游原奶价格息息相关。

(2)产品同质化程度:液态奶同质化程度高、竞品差异较小、易被模仿,如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的基础白奶、常温酸奶等产品的包装、口味皆较为相似,因此乳企需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及宣传推广。此外,乳制品产品品类多样,有些产品如基础白奶具备必需消费品属性,有些产品如酸奶偏可选消费品属性,故消费者对部分乳制品品类的价格较为敏感,更易选择促销力度大的产品。故当乳企会采用促销手段获取短期市场份额,行业竞争激烈。

(3)乳制品企业战略:当乳制品企业选择扩大市场份额的战略时,通常会加大市场费用投放,行业竞争加剧。

(4)乳制品行业及品类所处发展阶段:当行业处于量增阶段、产品品类仍处于发展初期时,行业竞争相对较为理性;当行业量增趋缓时、产品品类趋于成熟时,行业参与者会加大短期费用投放以获取更多份额、加大长期费用投放提升自身品牌力。

2、行业发展历经四大阶段,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

乳制品行业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成长、成熟及品质提升四个阶段。自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乳制品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成长、成熟及品质提升四个阶段。年,我国的奶牛存栏约万头,牛奶产量约为万吨,乳制品销售额约亿元,人均消费额约元。年我国人均乳制品占有量不足g,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已快速提升至约20.7kg。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乳制品行业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双寡头,区域及地方乳企专注于发展低温产品以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2.1、起步发展阶段:奶业基础薄弱,政府引导下建设基础设施

-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行业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奶牛养殖数量少,高产奶牛存量低,奶业基础十分薄弱。年全国范围内仅有4家乳品厂、12万头奶牛,其中优质高产荷斯坦奶牛仅有2万头,奶牛年产奶量约20万吨,人均占有量不足克。在此阶段我国奶源供给严重短缺,牛奶供不应求。随着居民对牛奶的需求不断增长,政府在各地陆续兴建乳企和奶源基地,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广州、哈尔滨、南京、昆明等大中城市相继建设国营奶牛场,奶业开始逐步发展。但受制于整体经济水平,增长仍较为缓慢,至年,我国奶牛数量增长至48万头,年产奶量达到88.3万吨,人均占有量约克。

-年奶源供给不断提升,伊利集团成立。年以来,国家提倡农业经营多样化,鼓励私人饲养奶牛,国营、集体和个体养殖共同发展,个体奶牛饲养占比由年的6.25%增长至年的82.62%,奶牛存栏量由12万头增长至万头,奶源供给不断增加。年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改制,伊利集团成立。该阶段由于技术条件不足,居民消费的乳制品主要为奶粉及短距离运输、小范围配送的巴氏奶。

2.2、快速成长阶段:UHT技术引入,双寡头初现

-年随着改革持续深化、UHT技术引入,行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随着供给端持续优化、乳制品生产技术提升,我国乳制品行业在-年间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牛奶产量由.1万吨增长至万吨,CAGR约19%。行业快速成长主因:

(1)改革深化,逐步放开乳制品行业价格管控:80年代中后期,饲料价格逐步放开,但牛奶销售价格仍由物价局管控,导致牛奶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下降,奶类总产量于年第一次出现负增长。90年代初,国家取消牛奶补贴,由市场供需决定价格,牛奶价格上涨,行业效益提升,乳制品企业积极性提高。

(2)UHT技术引入扩大乳制品运输半径:我国牧场主要分布在北方,包括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带,奶源分布不均衡及冷链运输不发达导致了我国奶业发展缓慢。年以前,液态奶消费主要以低温奶为主,保质期仅有2-3天的巴氏奶占据国内液态奶市场份额的90%以上。由于奶源分布不均衡,巴氏奶保质期短,北方生产的牛奶需加工成奶粉才能运往南方。年开始,乳企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灭菌及包装技术,UHT技术和利乐包引入后牛奶保质期延长至6-9个月,可在全国范围内运输,有效克服了我国奶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及冷链运输系统不发达等问题。

利乐包常温奶出现后行业处于快速扩容阶段,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以常温奶为主,享受行业量增红利。为扩大融资渠道,伊利股份于年筹备上市,并于年成功于上交所上市。有了资金支持,伊利股份于年引入第一条利乐液态奶生产线投产,带领中国乳企进入常温奶时代。蒙牛乳业成立于年,于年在H股上市。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在该时期皆选择发展常温奶为主,并相继推出高端白奶品牌特仑苏、金典;而光明乳业选择坚守低温奶,年仍为行业龙头的光明乳业逐渐被拉开市场差距。

国外乳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乳企以抢占份额为战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外乳企看好中国乳业市场,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国外乳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年国外乳业巨头雀巢率先进入中国市场,随后卡夫亨氏、菲仕兰、达能、恒天然等乳业通过与国内乳企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自年起,我国液态奶行业开始出现价格战现象,乳企纷纷通过买赠促销方式降价抢占市场份额。年以来,伊利股份的发展战略为扩大市场份额,成为中国伊利;而后进入者蒙牛乳业也大举投入以抢占市场份额。促销加剧下伊利股份、蒙牛乳业的毛利率分别自年的33.3%、31.5%下降至年的27.4%、22.9%;净利率分别自年的4%、6%下滑至年的2.3%、5.3%。年价格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多城市出现“鲜奶比水便宜”现象,乳制品行业集中度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持续提升。

伊利股份逐渐成为全国第一乳企,蒙牛乳业发展迅猛,行业双寡头格局初现。随着常温奶推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增长空间被释放,至年间,我国共5家液体乳企业上市,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年,伊利集团率先开始大规模引入利乐包装生产设备,积极与奶农开展合作,至年已实现63亿元营收,超越光明乳业成为全国乳企龙头,并于年将营收扩大至亿元。蒙牛乳业成立于年,在此阶段采用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策略,用大经销商模式快速铺货,并用多万元在呼和浩特进行广告宣传、积极赞助中国航天计划、超女等活动,短时间内迅速打响蒙牛品牌,规模快速提升。年蒙牛乳业已实现营收72亿元,成立5年即成功赶超光明乳业。在该阶段,行业双寡头格局初现,

2.3、成熟阶段:奶源全面过剩,乳企价格战激烈,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年乳制品行业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年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快速增长,除年受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影响行业增速大幅下滑至5.3%外,其余时候乳制品行业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年后,乳制品行业逐步步入成熟期,行业增速下滑至5%以下。

年前乳制品行业主要为量增驱动,年后价增为行业发展主动力。年前,乳制品行业增长主要由量增驱动,-年乳制品行业CAGR为12.9%,其中乳制品消费量、消费均价CAGR分别为10.1%、2.6%。行业量增阶段,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自年的11.1KG快速提升至年的21.1KG,在此阶段中,行业未出现新品类,主要以多样乳饮料如酸酸乳、风味奶等产品为主。年后,价增为行业发展主动力,年乳制品行业增速达3.6%,其中均价增4.3%。在此阶段,随着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新的高端品类常温酸奶快速崛起。

原奶价格波动价格战频发下行业竞争激烈,叠加政府监管加强影响,中小乳企逐步退出市场。我国乳制品企业数量由的家下降至年的家,该阶段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主因:(1)政府监管加强: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乳制品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