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张女士最近肠胃不适,朋友建议她吃点益生菌调整。
张女士习惯性的打开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希望能从中得到些经验和建议,但五花八门的益生菌产品,却让她纠结不已,不知道哪种产品才对自己有益。
在小红书上,各种益生菌相关产品有数千件之多,价格也相差甚远,有的益生菌产品声称添加活菌超过亿CFU,但29条/盒的价格却只有26元,折下来不足1元1条;而部分进口品牌的益生菌则要价数百元/瓶,折合每粒价格则超过10元。
让张女士感到为难的是,在各大博主卖力的推荐下,她既担心低价买来无效产品,又担心付出高价被收了智商税。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摄入一定量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只有当食品中存在活的益生菌,且在保质期内保证足够活菌量的产品才能被称为“益生菌食品”。
此外,益生菌食品对运输贮存环节的要求也较高,如果是炎热的夏季,快递运输过程中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活菌也有可能变死菌,这样的益生菌饮料仅仅只是一瓶饮料而已,等于“喝了个寂寞”。
连日来,第一财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益生菌食品仍存在品类界限模糊、缺少标准规范、品牌认知度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而对于众多益生菌从业者而言,也一直有一桩心病难解:由于国标缺失,目前国内生产的益生菌产品不得不借道固体饮料、糖果等标准进入市场,但上述标准的低门槛,也给低端代工留下了空档,无序代工导致市场产品良莠不齐。对于行业而言,怎么管也是一个难题。
鱼龙混杂的代工市场
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市场上大量的益生菌产品,大多是由代工企业生产制造的,由代工厂家自行购买并添加益生菌粉,不少代工厂的生产管理以及环境堪忧。
日前,第一财经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的一家益生菌产品工厂探访。这家工厂主要生产营养代餐、益生菌、功能性压片糖果、固体饮料、等产品,而OEM加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ODM加工等也是其主要业务。
该工厂一位李姓负责人出面带第一财经记者进入该公司号称达到“10万级医药净化标准”的车间参观,全程并没有穿着防护服和防尘帽,只是简单穿了一双鞋套和口罩后就进入车间内。生产线上,工人未佩戴口罩,也未穿防护服,即在车间上操作。
在车间的生产流水线上,记者看到,毫无任何生产防护的女工们,熟练地从产线上拿起一盒盒号称“益生元固体饮料”套装,并放入纸箱内,“后续产品出库后,准备在微商渠道销售。”工厂现场一位李姓负责人介绍。
这款外包装看起来颇为精美的产品外包装显示,该产品的配料表中,添加了植物乳杆菌和乳酸链球菌素两款益生菌原料。
上述李姓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一款产品益生菌添加含量非常低。“这批货要用到10吨原料,添加的益生菌菌粉可能一公斤都不到,每盒的含量达万分之一都不到,几乎是微乎其微,服用后也没什么益生菌的效果。”
看到记者对上述两款产品并不感冒,李姓负责人进一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你们的需求,定制任何益生菌产品。”但他也提醒记者,近年来纯菌粉价格上涨,一般按照公斤计算,国产的肠道健康功能的菌粉是元/公斤,进口的则要达到1万至2万元/公斤不等。
业内人士介绍,益生菌的价格与使用的菌株、添加量、工艺等等相关,并不能简单拿价格衡量,但价格昂贵的进口菌株要1.2万元到1.5万元/千克,国产也要0元到元/千克,而那些非常廉价的益生菌产品,大多出自小厂代工生产。
在工厂中,记者还看到另一款在生产的益生菌产品,号称添加“亿升级活性”益生菌,一盒里有10小袋,每袋有5克的内容物。
据李姓负责人介绍,这款产品一袋的益生菌含量不足2g,原料生产成本仅为0.3元,单纯从生产环节来看,每盒(规格:2g*10袋)成本仅3元,而对外销售则达20元/盒左右。
在爱采购网站上,关于益生菌系列产品的代加工以及品牌OEM信息,也是多如牛毛。
一家店铺打着“蔓越莓益生菌品牌定制、冻干粉冲剂OEM贴牌、百芝堂廉价代工”的信息,宣称“袋起批”价格为0.09元,“5万袋起批”价格为0.05元,“万袋起批”价格只有0.02元。
第一财经记者给店家打电话核实缘何价格如此低廉,对方称“这一信息是起到引流作用,实际订单生产单价根据规格、包材以及数量而定。”
这名销售人员介绍,该公司是生产厂家,主要接洽含益生菌的各类产品定制。在向其发送“每盒(规:5g*10袋)益生菌冻干粉,共计生产万盒”的订单需求后,对方接着发来了一份报价单。
该报价单显示,万盒的蔓越莓益生菌冻干粉,每袋(5g/袋,亿活菌量)的益生菌原料单价仅为0.32元,而包材的价格都比原料高,达到0.5元,加上其他费用一起,每盒的单价为4.84元。
这样一款不足5元/盒的益生菌产品,在市场上实际售价却可以翻几番,且定价可自己随意操控。
上述厂家销售人员称,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益生菌产品定价是在39元或者49元,但是很多商家并不是单独按盒销售,而是三盒或者五盒一起制作成销售链接,每家企业都有运营团队操作,“一般我们作为生产厂家既没有指导价,也不存在控价,根据企业运费、纸箱等各种成本定价,每家企业可以自行定对外销售价。“
另一家广州益生菌代工企业销售人员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了一份配方报价,称该配方已经有客户在操作,只需要对配方的口味或菌株进行微调,就可以作为新配方使用。配方显示,其添加了7款益生菌,其中还包含了2款进口益生菌,但报价为0.8元/条,最终10条装的这款益生菌产品总成本为10元/盒。
上述销售人员表示,工厂代工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从配方,到生产添加益生菌粉,并提供对应的生产报告。由于食品不能宣称功能,厂方也表示有商学院可以提供销售话术服务,帮助客户规避违反广告法的风险。
但对于记者“会有多少活菌到达人体“的质疑,该销售人员表示,称产品外包装上也只标注了活菌的添加量,并没有标注到达人体的菌株量,因此不用担心这些。
“代工产品的水很深。”有益生菌行业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代工厂提供的配方中,虽然罗列了多菌株的概念,但配方是不是有功效并不清楚;此外,代工厂并没有明确产品中各种益生菌菌株的添加量,有些看似昂贵的益生菌可能只是概念性添加;而且一些益生菌代工产品的益生菌投放总量都没有明确,工艺未知。
而记者了解到,目前益生菌代工的门槛很低,既有益生菌粉的生产厂,为其他品牌贴牌生产益生菌产品;也有的原本是固体饮料或糖果生产企业,随着益生菌概念热度上升,其通过外购益生菌粉也做起了代工的生意。代工本身并不违法,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代工厂大打价格战,不断压低产品成本,以次充好,产品中到底有多少活菌都不好说。
在爱采购等B2B平台上,有的益生菌代工厂甚至报出了超低价,一家名为广州康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某款益生菌冻干粉产品,其公开报价1万袋的批发价为0.3元/袋,而10万袋起订则为0.1元/袋。
无序竞争的背后
益生菌产品代工无序竞争的背后,暴露出目前国内益生菌产品市场面临的一大尴尬:作为新兴行业,益生菌产品在国内并没有标准可依,行业缺乏有效监管。
本身益生菌并不是一个智商税产品,按照目前行业的定义,“益生菌”是指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符合国家食品用菌种相关规定的活的微生物。研究显示,益生菌可以通过自身代谢和影响肠道菌群等方式,改善人体健康。
在国内市场,早前益生菌产品可以申报保健食品认证(蓝帽子),但随着《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于年废止,益生菌产品等已经无法进行保健食品申报。
一直以来,在“蓝帽子”之外,国内并没有专门针对普通食品类型的益生菌标准。这导致目前头部益生菌厂商的专业产品,只能通过固体饮料、压片糖果、奶粉、果汁等标准进入市场销售。
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因为在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等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对益生菌产品添加和检测的具体规定,过低的门槛带来了市场产品的鱼龙混杂。
科拓生物董秘张凌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益生菌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标准,没有标准意味着没有门槛、没有底线,全凭企业自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在提案中表示,我国益生菌食品没有国家标准,但我国益生菌可以应用于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领域,引起市场监管的复杂性。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益生菌市场发展也在不断提速,欧睿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益生菌补充剂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保健协会数据显示,到年,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8亿元。
澳优乳业副总裁、锦旗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学聪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国内益生菌行业发展迅速,产品形式日趋多样,包括了发酵乳制品、饮料、药品、膳食补充剂、糖果零食等众多产品;产品功能诉求也逐步细分,包括了促进肠道健康、免疫发育、营养代谢、情绪管理等功效。外界对于中国益生菌市场有着乐观的判断,预计从-年,中国成人益生菌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6%。
从益生菌相关上市公司的财报也可以看到,科拓生物(858.SZ)年实现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食用益生菌制品业务收入.1万元,同比增长.6%;年澳优(.HK)益生菌相关产品贡献收入万元,同比增长.9%。
赚钱效应下,一些投机者看到了行业监管缺位的“空档”,通过代工生产的方式进入到益生菌市场来淘金。
此外,在业内看来,代工益生菌产品之所以有市场,也与国内消费者本身对益生菌的认知不足有关。
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首次发布的《益生菌益生元消费者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选择益生菌产品时,消费者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