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慵懒的周末晚间,和女友饱餐后决定去超市逛逛,一边消食一边继续囤点下周的零食。
周六晚的中百仓储据我观察是一周内最具烟火气的时候,熙熙攘攘的人群散布在超市的各个角落,小孩在挑选零食,大爷大妈们在抢购特价打折肉。
逛到生鲜区,琳琅满目的乳品品牌让我瞬间产生了选择困难症,我转身去征求女友的意见,“买哪个牌子的牛奶?”
她不留一秒思考地回答,“总不是伊利或者蒙牛”。
“不是啊,其实呢还有许多品牌的,例简爱、君乐宝、友芝友,还有我小时候喝最多的光明”。
当我的思绪停留在这个很多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品牌,我却猛然发现,一排排生鲜柜上好像没了光明的身影,在我仔细寻找一番过后,才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光明的鲜奶,此刻它渺小的像极了电视剧里的万年配角。
中国奶史二十多年,光明似乎特别擅长当陪跑,尤其是那种从主角沦为配角的陪跑。现如今,冷链供应技术日渐发达,消费热情逐渐回暖的后疫情时代,地方奶逐渐走入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而这次,光明会是扛起地方奶进攻大旗的领军者吗?
打不过的“玄冥二老”一个成熟的行业需要也必定会有其固定的领军者,而蒙牛和伊利就是乳制品行业的“玄冥二老”。
尽管光明乳业属于地方奶特征明显,发展策略也与蒙牛伊利的整体布局差异明显,将三者进行对比可能有失偏颇。
光明乳业要想重铸昔日荣光,就必须跨过面前的两座大山,而业绩就是最为直接的衡量标准。
根据半年报业绩公告,光明乳业营业收入达到.6亿元,成为继伊利、蒙牛、飞鹤之外,上市乳企中为数不多营收破百亿元的品牌。
图/奇偶派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乍一看颇有形成乳制品行业四大天王的趋势,然而再比较净利润时,“东郭先生”就立刻浮现原型了。
上半年光明乳业的归母净利润仅为2.61亿元,勉强避免了亏损的尴尬局面。相比于同为聚焦鲜奶、酸奶领域的伊利、蒙牛53.22亿元和29.47亿元的净利润,盈利能力大相径庭。
单从此时落后的营收与净利很难想象,曾几何时的光明也是叱咤牛奶行业的一股活跃力量。
年,上海牛奶公司和上海实业集团共同成立了光明乳业,而王佳芬也因此成为光明乳业的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其15年的掌舵史中,王佳芬一边与外资力量缠斗,一边提升光明乳业的战斗力。年,光明完成A股上市之时,光明乳业的营收达到了50.2亿元,超过了彼时蒙牛和伊利的营收之和(伊利为40.1亿元、蒙牛仅为4.6亿元),销售额全国第一。
图/奇偶派
凭借一手将中国自己的民族乳业品牌打造成为牛奶和酸奶业务的航空母舰的传奇故事,王佳芬也在圈内成功获封“铁娘子”与“乳业女王”的称号。
也许是与达能的股权之争耗费了太多精力,又或是体制问题限制了光明乳业作为民族品牌上升的天花板。年爆发的“回炉奶”事件,几乎成为压死积劳成疾的光明乳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彼时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尤其是奶制品安全并没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据当时消费者反馈来看,多数消费者表示之后购买牛奶时会更加谨慎一些。
尽管光明在事件发生后采取了声明、道歉、降价等挽救方式,依旧无法阻止消费者对于光明乳业产品的信心随着其股价一同跌入了谷底。
在此之后,光明乳业的头号传奇人物王佳芬正式退居幕后,并留下了一句,“光明是国有企业,总经理、董事长的任命均需按照规定执行。经理人生涯终有终结之日,此时是最合适的时机”,引人深思。
体制真的是影响光明更上一层楼的掣肘吗?
诚然,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在激励机制缺位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经营岗位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危害公司的行为产生。
在王佳芬离去后,接任其岗位的郭本恒最终也因为贪污腐败下台,已足够说明体制的负面性严重危害了光明乳业的成长,这与民众对中国自有品牌超越外国品牌的梦想愈发渐行渐远。
尽管,在郭本恒任期内光明乳业营收增长了超过亿元,增幅接近%,同时在与达能集团斗争中保住经营权的酸奶业务也推出了“莫斯利安”,成为了国内首款常温酸奶,一时间引发了强烈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