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民生证券,于杰)
1核心观点:常、低温整体发展并行不悖,未来将沿差异化路径持续成长
中国乳制品市场起步较发达国家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市场规模已超亿元人民币,为全球第二大乳制品消费国。目前我国液态奶市场渗透率已达高位,常温UHT奶主要依靠产品升级带来价增驱动,而巴氏奶目前属于快速发展阶段、量价齐升,两者将共同推动液态奶市场规模持续稳定扩容。
巴氏奶具备高营养价值,长期来看巴氏奶对常温奶的替代具备一定空间,但短期实现快速替代仍有较强局限性,主要在于:
供给层面:1、巴氏奶具有短保特征,从生产到终端销售存在运输半径限制,需产销地一体化布局,以奶源为中心辐射终端销售市场。2、巴氏奶需全程冷链运输,对物流及储存环节的冷链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全国冷链物流体系及冷库仓储正以较快速度建设,但仍存在较大改善提升空间。3、销售渠道层面,巴氏奶建立了独特的入户渠道,密集的送奶入户网络构建了地方乳企的核心护城河之一。
需求层面:1、经多年市场培育,国人已养成常温奶饮用习惯,短期内消费习惯难以改变;2、常温UHT奶尤其是高端UHT产品具备较好的礼赠属性,而巴氏奶礼赠属性相对较弱,巴氏奶消费场景仅限于家庭饮用消费。
竞争格局方面:地方型乳企异地扩张能力不足,全国化及泛区域型乳企新晋入局巴氏奶领域,正处于产品布局阶段;预计未来地方型乳企仍将坚持区域化市场,全国化乳企重点布局高端产品,追求价格端增长。
整体来看,巴氏奶将与常温奶将大概率沿差异化路径各自发展、并行不悖。常温奶已验证产品结构升级带动价增逻辑;巴氏奶具备品质升级天然优势,未来将沿着健康化营养化方向,主打高端化产品。同时,巴氏奶受限于短保质期,运输半径有限,将依然以区域化发展格局为主。巴氏奶对常温奶,虽有一定的替代空间,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常温奶与巴氏奶均具备各自市场空间,沿着差异化路径发展。
2常温奶格局稳固,低温奶快速发展
2.1乳制品市场规模庞大,常温奶价增推动,低温奶量价齐升
2.1.1乳制品市场起步晚,发展快
中国乳制品市场起步晚、发展快,市场规模已逐步趋向稳定。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乳制品行业起步较晚,但得益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及庞大的人口基数,乳制品渗透率快速提升,行业发展迅速。年,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达亿人民币(折合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当下,中国乳制品市场已由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过渡至目前的价增驱动阶段。整体来看,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
国内乳制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始于年,利乐包引进中国,解除了技术水平以及产销分离等限制条件,使得常温奶具备全国化推广的条件,乳制品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
-行业重质量发展阶段:
年受三聚氰胺事件冲击,消费者信心受挫,行业供给出清,海外品牌进驻,国内乳企开启重质量发展路线,同时乳制品渗透率持续提升。市场规模由年亿元增长至年亿元,8年CAGR达13.3%。
-至今价增驱动阶段:
年之后乳制品市场规模高位微增至年的亿元,-年CAGR为4.2%。乳制品市场从开疆拓土的量增阶段转向产品结构提升的价增阶段。渗透率高位水平下,量增速度放缓,价增推动行业整体规模增长,高端常温奶、酸奶成为消费升级下的行业新宠。
液态奶占据国内乳制品市场超半壁江山。从消费结构上来看,中国乳制品市场依然以液态奶为主,年液态奶收入占比62.1%,其次为酸奶,市场规模占比34.3%。液态奶中,依然以常温UHT奶为主,UHT奶/风味奶/低温巴氏奶/其他乳制品分别占比36.3%/22.2%/13.2%/28.3%。
2.1.2常温奶市场价增推动行业整体增长
常温奶包含常温白奶及常温酸奶,目前常温白奶市场渗透率已达高位,常温酸奶贡献主要市场增量。
常温白奶销量增速逐步走低,价格提升驱动市场规模增长。常温白奶年市场规模已达亿元,是液态奶中占比最大的品类。目前常温白奶市场销量增速已降至低个位数,销售额增长主要由产品结构升级所带来的价格增长所推动。量增受限于液态奶渗透率已达高位,价增逻辑在于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对品质化牛奶需求提升,高端化产品布局驱动价格增长。
常温酸奶高速发展,贡献酸奶主要增量。常温酸奶始创于年光明“莫斯利安”,至年行业规模已达亿元,占据酸奶(常温酸奶+低温酸奶)市场71.8%的空间,贡献酸奶品类主要增量。市场经过快速发展阶段后,目前行业增速在高基数下逐步放缓,但依然保持10%以上较快增速,量增与价增共同驱动行业规模增长。
2.1.3低温奶优质“赛道”,酸奶与巴氏奶均快速扩容
低温奶值得期待,酸奶和低温巴氏奶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低温奶主要分为低温酸奶及巴氏奶。低温酸奶经过多年培育,市场规模已近亿元,现仍保持较快增速。而巴氏奶目前市场规模也已超亿元,正处于快速放量阶段。
低温酸奶持续增长,市场规模继续扩容。低温酸奶市场规模由年亿增长至年亿,占酸奶品类28.2%的市场空间,5年期间CAGR达17.7%。目前低温酸奶增速在市场规模高基数背景下略有放缓,但依然维持10%以上的较快增速。
巴氏奶量价齐升,市场规模快速拓张。-年低温巴氏奶市场规模由亿升至亿,CAGR为9.49%,其中量增6.05%,价增3.82%。从销量增速看,巴氏奶销量增速持续提升,反映出市场对巴氏奶认可度持续增加。尽管价格增速波动较大,但从长期走势来看巴氏奶市仍呈现明确的价增趋势。因此总结来看目前低温奶处于量价齐升阶段,量增逻辑在于低温奶具备健康营养化优势、契合消费者需求,同时冷链运输等技术痛点逐渐解除,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价增逻辑在于消费者对营养化重视程度提升,产品结构升级带来价格增长。
2.2中国乳制品市场寡头格局明确,区域竞争同步存在
2.2.1乳制品整体市场形成寡头+区域化竞争格局
中国乳制品市场整体呈现寡头竞争+地方乳企差异化竞争格局。根据Euromonitor数据,伊利、蒙牛占据国内乳制品行业约一半的市场空间,年CR2达48.0%,伊利/蒙牛分别占26.4%/21.6%。CR6达58.6%,第3-6名乳企合计占据10.6%市场份额,光明/君乐宝/新乳业/三元分别占4.1%/3.1%/1.7%/1.7%。从市场集中度变化趋势看,top2合计市占率由年34.4%持续升至年的48.0%。不考虑年从蒙牛出表的君乐宝,光明/三元/新乳业合计市占率基本维持在7.5%左右,市场份额维持基本稳定的态势。
对比海外市场,中国乳制品寡头竞争格局更明确。全球市场看,各国市场结构差异较大,预计年美国CR5为27.3%,日本CR5为48.0%,市场格局均较分散。集中度较高的丹麦CR5达65.3%,龙头厂商独占53%市场份额。对比来看,中国乳制品市场寡头格局更为明确。
2.2.2常温奶寡头竞争格局稳固,巴氏奶以区域化竞争为主
常温奶市场寡头竞争格局明确,低温酸奶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巴氏奶市场以区域化垄断竞争为主。由于常温奶能够长期保存及远距离运输,易于实现全国化扩张,已形成伊利、蒙牛为主的明确寡头竞争格局。而巴氏奶由于保质期短,运输距离有限,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一般以地方型乳企在各区域内形成优势较为明确的垄断竞争为主。
常温奶市场以寡头垄断为主,地方型品牌在本埠市场占据一定优势。常温奶市场已形成寡头竞争格局,常温奶领域CR2达67%。三元、光明、新乳业等地方品牌在本埠市场具备一定的优势。常温奶的全国化布局受益于保质期长,具备远距离运输条件,易于全国化营销推广和渠道布局。经过长期市场培育,国内消费者已养成以常温奶为主的饮用习惯,消费黏性较强。
酸奶集中度相对较高,与海外市场格局相似。由于常温酸奶普遍具有6个月保质期,低温酸奶一般设置21天保质期,均能实现中远距离运输和泛区域化铺货。酸奶市场中,常温龙头优势依然显著,年中国酸奶CR2为55.6%,伊利占比30.6%,蒙牛占比25%;CR5为73.5%,君乐宝/光明/佳宝各占7.8%/7.4%/2.7%。对比海外,酸奶市场竞争格局同样集中,美国酸奶CR5为63.6%,日本为49.8%,对比欧美日韩等8个国家酸奶平均市场CR5为60.6%,中国73.5%集中度与海外各国市场格局相似,中国酸奶市场更为集中。
全球视角下,巴氏奶市场竞争格局均较为分散。年国内巴氏奶CR5为36%,光明/三元/新乳业/卫岗/佳宝分别占比12%/9%/6%/5%/4%,市场格局较分散,印证了目前巴氏奶以地方型乳企为主的市场特征。对比海外国家,年美国巴氏奶CR5为28%,日本为41%,英国为20%,巴氏奶市场竞争格局分散的特点在全球市场具有较高的普遍性。
受限于奶源布局及高渠道壁垒,巴氏奶以区域型乳企为主。巴氏奶由于运输半径有限,需奶源与终端市场就近布局,其全国化拓张存在天然壁垒。渠道方面,地方型乳企在本土市场建立高壁垒的入户渠道,并通过深耕运营树立品牌认知,构筑核心护城河。地方型乳企均有核心优势区域,光明大本营在华东,三元深耕北京及周边地区,新乳业在西南区域优势明显。奶源+渠道+品牌认知构筑的优势短期难以撼动,中期看国内巴氏奶市场仍将以区域化竞争为主。
2.3参照海外,中国乳制品人均消费及巴氏奶占比仍有提升空间
对标发达国家,中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仍有提升空间。年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达亿人民币(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亿美元市场规模。据Euromonitor估计,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乳制品消费市场。
从人均消费额角度来看,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仅43美元/年,远低于美国人均美元/年。考虑到欧美饮食中包含黄油、奶酪等乳制品,与中国消费习惯存在一定差异,对比饮食习惯较接近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人均/90/美元/年的乳制品消费水平,中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额也仍有提升空间。从人均消费量角度看,中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为22kg/年,显著低于欧美国家kg/年以上的人均消费量,也低于日韩平均40kg/年的人均消费量。
价格端,中国乳制品价格仍具备上涨空间。根据Euromonitor数据,中国乳制品均价从-年基本保持稳健提升趋势,CAGR为3.9%。预计年中国乳制品均价为2.0美元/kg,而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的乳制品均价分别达到2.4/4.7/2.1/3.0美元/kg。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乳制品产品结构提升、持续推动高端化进程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横向对比来看,各国乳制品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牧场分布均匀,能实现产销地就近布局的先决条件,满足低温鲜奶饮用需求。日本经过多年政府引导及市场培育,结合完善的低温冷链物流系统,已具备巴氏奶饮用习惯。欧洲国家的低温巴氏奶消费占比存在较大差异,除消费习惯差异外,高纬度地区温度较低,同时牧场分布更加广泛,低温奶消费占比较高;低纬度地区温度较高,更倾向于常温奶消费。
中国巴氏奶消费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年中国巴氏奶消费额占液态奶(巴氏奶+UHT奶)消费总额的28%,远低于美国90%以上的占比以及临近的日本99%、韩国94%的占比。我们认为,对比海外,中国低温奶消费规模具备充足的提升空间。
3需求端:巴氏奶对常温奶存在替代空间,但替代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3.1巴氏奶营养结构更佳
巴氏奶采用低温长时间灭菌,最大限度保留鲜奶营养成分。根据灭菌方式不同,液体奶分为常温奶和巴氏奶。常温奶通过超高温瞬时灭菌法,在-摄氏度条件下进行2-7秒灭菌,完全破环原奶中微生物和芽孢,杀灭牛奶中全部有害物质,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但同时也会影响牛奶中乳清蛋白、活性蛋白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巴氏奶采用巴氏灭菌方法,在62-75摄氏度下加热灭菌,在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鲜牛奶的营养成分和良好口感。由于巴氏奶保质期较短且储存条件较为严苛,需全程冷链运输、冷柜存放,对供应链要求较高。s美国对巴氏灭菌法进行改进,提出超巴氏杀菌法(高温短时间巴氏灭菌法),提高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延长巴氏奶保存时间,降低对供应链的要求。
巴氏奶契合市场对乳制品营养化需求。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化、营养化诉求日益增加,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