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饮料行业分析白酒中期业绩落地,食品饮

有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885333.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国银河证券,马燕、周颖)

一、宏观经济

(一)市场销售增速有所回落,线上实物零售稳中向好

消费市场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年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8.5%;比年7月份增长7.2%,两年平均增速为3.6%。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6.4%。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速为4.3%。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20.2%。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12.5%,平均增长5.5%。1—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23.3%,平均增长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21.4%,平均增长4.0%。按消费类型分,6月份,商品零售亿元,同比增长11.2%,平均增长5.4%;餐饮收入亿元,增长20.2%,两年平均增长1.0%。1—6月份,商品亿元,同比增长20.6%,两年平均长4.9%;餐饮收入亿元,增长48.6%,规模年1-6月基本持平。

按零售业,1—6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分别增长6.2%、17.4%、29.5%、24.6%和32.4%。1—6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23.2%,平均增长15.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亿元,增长18.7%,平均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3.5%、24.1%和16.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30.9%、9.8%和17.0%。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8.8%。1—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20.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19.4%。按消费类型分,7月份,商品零售亿元,同比增长7.8%;餐饮收入亿元,增长14.3%。1—7月份,商品零售亿元,同比增长18.7%;餐饮收入亿元,增长42.3%。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亿元,增长1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6%;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3.7%、21.6%和15.8%。

年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比6月份低5个点,下降明显,仍处于中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者满意指数为.0,比上个月低3.5个点,拉动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消费者预期指数为.4,比上个月低5.9个点,带动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

(二)CPI延续上涨,食品饮料子类别有所分化

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0%。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下降3.7%,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价格上涨1.6%。1—7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0.6%。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价格上涨0.6%。

7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1.8%,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50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下降25.5%,影响CPI下降约1.1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43.5%,影响CPI下降约1.0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4.0%,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

蛋类价格上涨15.6%,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3.8%,影响CPI上涨约0.25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5.2%,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7%,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价格分别上涨6.9%、2.7%和1.1%,衣着、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4%、0.4%和0.3%;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1.3%。

(三)商品消费稳定释放,服务消费明显复苏

居民经济和生活不断向好。年,疫情导致新冠疫情导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人均消费支出负增长,年上半年,疫情对于居民经济和生活的影响不断下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至元/人,同比增速达到12%,人均消费支出上升至71元/人,同比17.4%。

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1元,名义增长18.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7.4%。与年上半年相比,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4%,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两年平均实际增长3.2%,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但低于年上半年实际增速2.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名义增长16.7%,实际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名义增长20.2%,实际增长19.7%。

消费结构看,上半年八大类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名义增速全部实现正增长。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和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大幅反弹。上半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68.5%,与年上半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4.1%;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3.0%,两年平均增长1.4%,呈现显著的恢复性反弹态势。其他消费支出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4.2%,人均衣着支出增长21.4%,人均居住支出增长7.5%;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5.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9.7%,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7.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30.8%,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元,同比增长29.7%,增速高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个百分点;与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4.8%,两年平均增速低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0.6个百分点。其中,人均饮食服务支出受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影响,同比增长72.3%。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3.8%,同比回升3.9个百分点,但比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尚未恢复到年同期增速。

二、食品饮料行业

(一)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消费需求多样化

1.行业进入存量时期,差异化竞争占优

食品饮料行业整体进入成熟发展期。从统计局数据来看,社零食品分项增速已经从年以前的双位数下降到10%以下,行业整体进入成熟发展期。消费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口和收入,一方面是人口红利减弱,主力消费群体年龄结构的变化映射出消费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人均收入的提升和中产崛起推动消费升级的总体趋势。

食品饮料细分子行业呈现出不同的增长特点。根据尼尔森零售研究的测算,中国食品饮料子行业的增速分化明显,其中,即饮茶、包装水、酸奶的增速较高,而巧克力、果汁和食用油的销量增速呈现负增长趋势。

近些年,食品饮料行业总量的变化不大,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观念的变化,消费需求也产生了很大的调整,健康饮食、网红餐饮、体验消费等等不同的消费求和理念不断涌现,消费者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不同群体的消费者或者不同时期的消费者呈现不一样的消费需求。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能力的提升和生产能力的升级,生产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行业门槛不断降低,这也使得行业加速从产业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消费者成为市场的主导,具备更强的话语权,消费者偏好和议价能力不断推动着产业端发生变革,消费者付费意愿和能力的提升也加速了更多新品类和新品牌的涌现。

目前,各类食品饮料企业均在进行研发提速迎合当前的消费市场需求,因此,行业内部开始出现分化,像低卡零糖食品、网红零食等表现较好,传统的食品饮料增长疲软。当前,食品饮料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础生理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变得多元化,于兴趣爱好和增加美食体验的心理需求已经超过了饱腹、提神,补充能量和营养的生理性需求,此外,“休闲减压、愉悦身心”和“丰富体验、增加生活情趣”也成为主要的消费理由。

2.食品工业快速恢复,工业增加值强势反弹

从食品饮料整个行业来看,-年,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营收和利润总额维持中低速的缓慢恢复,年行业复苏态势明显,7月,食品制造业的累计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同比1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营业收入达.9亿元,同比16.5%;食品制造业的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同比4.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亿元,同比27.3%。

-年,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不断下降,特别是年的疫情使得增速为负,加速了行业的下降幅度。年,疫情后,整个行业快速复苏,食品饮料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增幅上升明显,截止7月份,食品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9.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2.3%,显示今年行业强劲的复苏态势。

3.疫情后期稳步回升,细分行业增长分化

从食品饮料行业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细分行业恢复情况不一,年度,行业板块总营业收入为.05亿元,其中营业收入占比最大的白酒增幅为6.58%。在利润方面,行业板块归母净利润为.82亿元,白酒的规模净利润总额最高,为.83亿元,占到行业总归母净利润67%。从归母净利润增长率来看,年度,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其他酒类(.53%)、食品综合(84.67%),其次是肉制品(25.37%)和啤酒(22.05%),其中归母净利润占比最大的白酒增幅为12.09%。

年,疫情对于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影响有限,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仍保持一定的增速。上半年,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增加15.22%,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加15.87%。若对标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两年CAGR分别为14.35、15.43%,显示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在业务上的稳定性。

(二)品牌是核心竞争力,市占率向龙头集中态势延续

1.白酒:行业快速复苏,价增空间大于量增

年至今,中高端白酒产品价量齐升,中低档白酒产销稳增。长远看,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生产集中度更加提升,提价增利趋势更加明显,品牌营销更加风行,酒企业探索新零售更加快速。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预计在“十四五”末的年,中国酒类产业将实现酿酒总产量万千升,同比“十三五”末增长20.7%,年均递增3.8%;实现销售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十三五”末增长41.2%,年均递增7.1%;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十三五”末增长51.5%,年均递增8.7%。其中,白酒行业产量将稳定控制在万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长6.7%,年均递增1.3%;十四五末,白酒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35.6%,年均递增6.3%;十四五末,白酒行业实现利润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37.0%,年均递增6.5%。

年白酒行业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6家,比上年减少家;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95万千升,同比下降0.76%;累计实现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82、.09亿元,同比增长8.24、14.54%。

白酒产量和销量不断下降。白酒年产量自年的高位.36万升不断下降,截止至年,年产量已经下降到.70万升,仅为时的54.53%。白酒的销量自年到年不断下降,截止年,白酒的销量已下降至.5万升。

全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3.89%,累积实现利润总额.4亿元,同比增长12.91%。年,仅在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4家企业营收占比达68.12%,相比(63.03%)、(64.75%)明显提升。国人对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的需求,一方面是传统饮食文化的积淀,因此这一行业难以受到新的替代者(如啤酒、葡萄酒等舶来品)的冲击,外国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待客之道、喜好面子和酒桌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影响,高端白酒的需求倾向于穿越周期,具有长期成长性。

次高端白酒受益于消费升级,潜力巨大。高端白酒的涨幅过后,次高端白酒有加速跟上的动力。-元价格带的次高端白酒性价比较高,直接受益于消费升级,人均收入的提高、中产崛起和餐饮业回暖都带动了这一价格区间的需求增强,未来在商务和婚喜宴等场景的应用扩展。另外,这一价格区间的供给端较为通畅,可以满足需求端的增长,形成行业的良性动销。

年H1,白酒表现较好,不同档次的白酒营收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二线和三四线的营收增速超过了一线白酒,主要是因为舍得酒业、酒鬼酒、山西汾酒和伊力特在一季度的表现超预期,拉高了同一档次白酒的涨幅。

2.啤酒:行业供需稳定,龙头有望迎来盈利提升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占全球的25%的消费量。年,中国啤酒消费量达到最高位,为.4亿升,市场规模为亿美元,而后,啤酒消费品有所下滑,到年,中国的总啤酒市场消费量为.5亿升,市场规模为亿美元。尽管中国啤酒市场规模庞大,但中国啤酒人均消费量水平并不算高,继续保持相对较低,年人均啤酒消费量为34升,表明啤酒消费量存在巨大增长潜力。

啤酒行业产量年来小幅微增,但总量高点已过。我国啤酒行业产量从年7月起连续25个月同比下降,直到年8月增速才转正,之后呈现正负波动态势。全年行业产量为万千升,同比增速1.1%;受疫情影响,全年行业产量万千升,同比增速-7%。若去掉疫情的短期影响,从行业年产量的中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在年达到5,万千升的高点之后产量持续下行。年1-5月,啤酒产量增速同比18.9%,但同比年1-5月,啤酒的产量还是下行状态。

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家,完成酿酒总产量.11万千升,同比下降7.04%;完成销售收入.94亿元,同比下降6.12%;实现利润总额.91亿元,同比增长0.47%。年,A股啤酒上市公司共7家,营业收入达到.05亿元,营业利润为64亿元,数量占规模以上啤酒企业数量2.02%,但营收占比为37.58%,利润占比达47.79%。

从人均年消费量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啤酒需求量未来提升的空间不大。根据巴特哈斯集团的数据,年我国啤酒消费量已经达到万千升,人均年消费量为35.86升,高于全球27.44升的平均水平,接近韩国的38.27升,与日本的47.69升有一定差距,与美国水平相差较大。从消费习惯、饮食结构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来看,未来我国啤酒消费量的提升空间不大。

未来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于产销量稳定下的价格提升和结构优化。在年行业总产量调整之前,中国啤酒龙头企业采用收购、扩产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主打产品以中低端为主,毛利率普遍低于全球啤酒巨头。-年行业产量经历收缩调整,中小啤酒企业退出压力加大,龙头企业开始提升产品结构、重视利润。欧睿数据显示,我国中高端啤酒市场不断扩容,高端啤酒市场份额已经从年的9.5%上升到年的25%。

3.乳品:三四线城市和细分品类增长可期

近些年,受影响于消费增长放缓,我国奶牛的饲养数量不断下滑,牛奶的产量增长缓慢。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我国奶牛数量已经从-年高峰期的头,下降到年头,下降幅度达26.79%。但随着奶牛养殖行业技术的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使得奶牛产奶效率大幅度提升,牛奶的产量自年不断增加,增速也不断提高,年牛奶产量达到万吨,同比增速7.5%。与此同时,国内牛奶生产仍旧满足不了需求,进口液态奶的数量不断增加。据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年中国液态奶进出口数量中,液态奶进口数量为.19万吨,出口数量为3万吨,差距不断拉大,进口液态奶占到我国牛奶产量的3.12%,是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重要补充。

近一年,生鲜乳的价格比较大,年7月29日,主产区生鲜乳的平均价为3.67元/升,而后持续不断上涨,截止至年8月25日,价格上涨至4.38元/升,上涨幅度达19.35%。牛奶零售价变化有波动,从去年同期的12.23元/升上升至12.51元/升,略有升高。

中国乳制品市场巨大,平稳增长。相对其他食品饮料子行业,乳制品的产量年达到顶峰后有所下降,但产量在这两年有所反弹,年的产量达到.4万吨,同比增速为正,达到2.8%,可见乳制品的刚性需求。疫情后,年1-7月,乳制品产量反弹明显,同比产量破纪录达到.1万吨,同比增速达到16.8%。

一二线城市的乳制品、尤其是常温液态奶的渗透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增速很难有明显提升;三四城市及以下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速均可观,液态奶自主消费和送礼需求提升,未来会成为液态奶增速的主要支撑。顺应此趋势,主要品牌商如伊利、蒙牛都在积极推动渠道下沉。

年受影响于新冠疫情,营收有所下降,但由于奶制品的保质期,很多公司开展了打折促销,导致归母净利润下降明显,年,营收为.03亿元,同比增速7.7%,归母净利润67.81亿元,同比增速为-16.85%。乳制品上市公司共13家,伊利股份年的营收占整个行业上市公司的64%,居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年上半年,整个行业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恢复迅速,上市公司的总营收达到.16亿元,同比增速21.40%,归母净利润63.50%,同比增速达到49.36%。

4.调味品:外出用餐和消费升级打开行业天花板

调味品行业的上游行业是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下游行业是商品流通行业、餐饮业、食品加工业等。根据经验,调味品消费市场中餐饮、零售(个人消费)、食品工业占比大约为4:3:3。

调味品行业门槛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食品消费市场,造就了我国巨大的调味品市场,年营业收入已经超过0亿元。-年,我国调味品行业产量和销售收入不断攀升,年,产量达到.5万吨,同比增长6.05,。据调味品协会的统计,年,行业前百强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

目前,调味品已经形成全渠道的销售体系,但是销售终端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餐饮业、家庭厨房和食品加工仍然是主要的销售终端。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调味品在餐饮业中销售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达到了整个调味品产业的50%,包括品牌调味品和餐饮定制调味品两种类型的产品,其次是家庭占比30%,工业加工占比20%。

年,疫情对于餐饮业影响巨大,但由于调味品属于刚需,行业的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上升趋势确定,12家上市公司的营收为.85亿,同比增速为13.05%,归母净利润为88.49亿元,同比增速下滑至17.67%。年上半年,调味品的增速下滑,营收.04亿元,同比3.7%,归母净利润41.73亿元,同比-8.23%。

在个股表现上,年,海天味业表现突出,营收.92亿元,同比15.13%,归母净利润64.03亿元,同比19.61%,位占行业第一位,其营收占行业上市公司的56.3%,居于绝对领头地位。天味食品年的营收增速加快,增速为36.9%,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此外,仲景食品的规模净利润增速较快,增速为39.65%。

年上半年,调味品上市公司呈现增速疲软的情况,营收达到.04亿元,同比增速为3.7%,归母净利润为41.73亿元,同比增速为-8.23%,不同领域上市公司的发展有所分化,增速不一,这与企业在渠道建设、品牌宣传和业务拓展上的实力有关,其中佳隆股份表现突出,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显著。

5.软饮料:步入成熟发展阶段,细分行业增速分化

-年,全球软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低速增长,速率稳定在2%左右。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软饮料市场规模大幅下降,年全球软饮料市场规模为.58亿美元,同比下降10.6%。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软饮料消费市场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软饮料生产基地之一。

近些年,软饮料的销量不断提升,除年受疫情影响,国内软饮料市场规模首次出现下滑,根据欧睿的数据显示,年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为.49亿元,同比下降5.3%,相对于全球市场的大幅萎缩,由于国内市场快速恢复到正常的经济生活,其市场规模下降幅度稍小。-年,中国软饮料销量逐年上升,但增速慢慢放缓。特别是年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居民居家隔离,大多数商店关门,大部分软饮料品类增长放缓。年中国软饮料销量为.00亿升,同比增长0.8%。整体来看,中国软饮料市场进入缓慢增长时期。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以及消费能力和消费理念等因素的推动,中国软饮料市场持续低速增长,但其产量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年,软饮料的产量达到破纪录的.24万吨,而后开始下滑,到年开始恢复正增长,年受影响于新冠疫情,软饮料产量下降。今年,软饮料的产量有明显的恢复,年7月的同比增速达到10.10%

年,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达到.5亿元,-年,市场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为3.2%。一直以来,中国饮料市场以包装饮用水、即饮茶饮料和碳酸饮料为主,年零售额最大的包装饮用水的零售额为.9亿元,占比达到软饮料市场的37.64%,近五年的增长率为8.5%,远超软饮料子行业的复合增长率,这也是立足于饮料补水解渴的基本功能,蕴含巨大的消费群体,但这一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已经形成相对优劣的竞争格局,新品牌很难进入。

即饮茶的零售额为.3亿元,占软饮料市场的19.64%,碳酸饮料的零售额为.4亿元,占比15.26%。在其他细分行业中,近五年增长率最高的是即饮咖啡,达到10.8%,但由于国人对于与国外消费习惯的差异,国内即饮咖啡的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年的市场销售额仅为93.2亿元,占软饮料子行业的1.63%。其次增长率最高的为能量饮料,近五年市场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为9.2%,年的市场销售额达到.8亿元,占软饮料行业的7.81%。

6.肉制品:外出用餐和消费升级打开行业天花板

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肉制品市场波动较大。去年,疫情期间的营收有所增加,肉制品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明显,营业收入达到.39亿元,增速达到29.54%,归母净利润为63.81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3.36%,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往年前三季度增速。

在第二季度,国内疫情慢慢得到基本控制,到三季度,国内的经济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猪肉的屠宰量快速增加,猪肉供给增加,物价水平也恢复正常,Q3,肉制品的营业收入达到.40亿元,与二季度的.58亿元几乎持平,环比增速为0%,同比增速下滑至17.88%,但净利润仍旧上升,Q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38.55%,高于往年。年,猪肉价格不断攀升,肉制品上市公司总营收达到.95亿元,同比21.3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到80.72亿元,同比25.37%。年上半年,由于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肉制品行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为.21亿元,同比-3.18%,归母净利润为35.41亿元,同比-11.47%。

年,猪肉价格不断下降,生鲜猪肉的消费增加,肉制品行业受到明显影响,上半年的营收下降明显,特别是龙头企业双汇发展上半年的营收下降了4.14%,归母净利润下降16.57%。

7.食品综合:龙头企业稳健成长

食品综合板块年上半年共实现营收.94亿元,同比增长13.12%,归母净利润72.82亿元,同比-15.83%,销售毛利率33.54%,同比-2.3%,销售净利率11.33%,同比增加2.43%。上半年,各子板块反正态势较好,营收增长,盈利能力相对稳定,受益于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以及新市场开拓,龙头企业保持了较高的成长性,未来的市场份额将会不断提升。

年上半年,食品综合细分行业中,十大龙头企业中休闲食品、大健康和速冻食品居多,休闲食品的的营收多,但利润薄,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的归母净利润较低,反倒大健康和的利润较高。

三、食品饮料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情况

(一)上市公司业绩占细分行业比重较高

截止年7月31日,食品饮料行业共有A股上市公司家,占整个A股上市公司约3%,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约占A股总市值的7.25%。其中白酒是市值占比最高的子行业,占食品饮料行业总市值的比例约为7成。

从营收上来看,年A股食品饮料上市公司总营收为.9亿元,同比增加7.87%,营业利润总额为亿元,同比增加14.69%。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亿元,同比增长7.2%,高出全部工业3.1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亿元,同比增长5.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亿元,同比增长6.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0亿元,同比增长8.9%。按此计算,A股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年营业利润占全部食品行业之比为30.44%,占比相比年有所提升。

近几年,食品饮料企业IPO数量受到政策影响较大。年受到A股总体IPO过会率大幅降低的影响,食品饮料类公司新增上市仅2家,年食品类企业上市数量为8家,有较大回升,其中食品综合达到5家。年2月食品综合类有1家企业上市,7-9月新上市5家,其中食品综合、软饮料各3、1家,10-12月新上市5家,食品综合、乳品各2家,调味发酵品1家;全年上市达11家。年1月食品综合新上市1家、2月新上软饮料、食品加工各1家。4月,上市食品加工企业3家。5月,软饮料企业2家。

(二)8月食品饮料相对A股溢价下跌

食品饮料板块绝对估值处于历史偏高位置。截至年8月31日收盘,食品饮料行业动态市盈率为39.04倍(TTM),处于年同期以来的36.80%分位点;全部A股和剔除银行的A股市盈率水平分别为19.16倍和27.22倍。

年8月食品饮料相对A股溢价率.76%,同时相较2月高点有71.47%回撤。年度,食品饮料板块相对整体A股溢价继8月底达到年内高点(.24%),9月中下旬略降,11月中上旬有所回升,至12月底超越前期高点,达到.42%。年8月底SW食品饮料股相对全部A股溢价率为.76%,继2月10日创新高(.23%)后回撤幅度71.47%。

四、风险提示

食品安全的风险、下游需求走弱的风险、行业政策的风险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