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杜亚蓉
审核丨李筱羽
监制丨黄粒粟
根据《中国奶商指数报告》调查显示,我国年奶商指数得分为62.7分,但呈现了“意识高、知识少、行为差”的特点,即有要喝奶的意识,但对于喝奶相关的知识欠缺,且喝奶的实际行动力不足。
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人均奶量摄入增长了6倍,但目前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国人每日摄入奶量能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日饮奶量最低标准g的人群仅有22.5%,也就是说还有11亿多人群还需要多喝奶,我国乳制品行业仍然有着超大体量的规模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年来乳制品销售数据显示,年我国乳制品销量呈下降趋势,年同比持续下降了7.7%,即使年开始有回暖迹象,但年.4万吨的销量相比年下降之前的.4万吨差距依然很大。从数据来看,我国乳制品的确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困境。
为什么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充裕、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乳制品的增长并没有达到业内期望值,首冠观察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1、牛奶(泛指液奶)不符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结构
相较于西方国家把牛奶+面包当做是早餐的标配,国人更喜欢嗦粉和面食,正餐也偏好煎炒炖炸,牛奶在日常饮食中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备胎,餐桌上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作为饮品也无可撼动茶饮的地位。所以国人对喝奶的需求更多是出于健康,这就意味着更多时候它是以营养来作为正餐之余的补充。
2、国人对乳糖不耐受的认知不够全面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乳糖不耐受的认知过于片面,自称乳糖不耐受并且有过喝牛奶腹泻症状后再也不敢喝了。其实真正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人非常少,大部分乳糖不耐受人群都可以通过改变喝奶方式缓解,如边喝边进食其他食物或餐后半小时喝奶、少量多次地喝等,经过慢慢调整后症状一般都会得到改善。
3、近6亿低收入人群对喝奶没有需求
近年来,我国实现了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同时低收入人群依然占比达40%,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有5.6亿人群月均收入在元以下,也就是说这近6亿人群他们的主要需求还处在解决温饱问题阶段,被国人视为“营养补充”的喝奶显然不是他们的主观需求。
4、婴配粉受出生率影响进入减量市场
婴配粉和液奶一样一直是乳制品行业的份额主力军,随着年轻人婚育意愿走低(年仅为8.52‰)和母乳喂养率的上升,婴配粉的销售受到了严重冲击,尤以进口量下滑表现明显,本土品牌由于新一代父母对国潮奶粉的偏好目前市场总量趋于平稳,整体增长也不太乐观。预计到三胎政策有效催生之前,婴配粉都将进入逐年减量的市场。
面对国人喝奶现状,湖南高骼乳业独辟蹊径,开辟出一条儿童成长奶粉高质量发展路径,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松林认为乳制品企业未来应在如下方面发力:液奶一直是常盛市场,消费者教育工作持续进行,同时加大对乳糖不耐受的相关知识普及;面对婴配粉受客观因素影响陷入增长困境的局面,不如开发更多细分人群受众的新产品,比如儿童粉、中老年粉,以及以“奶”为主配料的休闲健康零食;针对低收入人群,有实力的企业可联合政府推行普惠喝奶方案,多尽社会责任,让“奶”真正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饮食习惯。只有意识、认知、行为三条腿同在一条线,奶商指数才会真正提高。